首页 > 听竹山
听竹山丨记清明回乡情
发布时间: 2025-04-11 09:00 来源:竹山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陈芳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听竹山

听竹山故事

我们为您分享一个故事

留一段记忆

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好

今天为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

 

记清明回乡情

作者:小火柴

 

祭祀扫墓是清明节最庄重的仪式,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传承习俗,承载着对先辈的追思与敬仰,古人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扫墓既是对先辈的缅怀,又是孝道的体现,这一传统习俗,深深印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灵魂深处,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深沉的情感。

 

清晨,我便早早起床,精心备好祭品,随后踏上行程,准备亲临故土参与祭祀扫墓活动,春寒料峭,一路上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沁人心脾,透过车窗只见公路两旁都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山的下面是错落有致的房屋,一幅幅文明祥和的美丽画卷映入眼帘。汽车沿着蜿蜒、盘旋的山路一路前行,三个多小时后,终于回到了阔别的家乡。刚一下车,我就看到了亲人们一张张熟悉而亲切的面孔,听到了熟悉的家乡话,亲人们疾步相迎,一阵寒喧,让我备感亲切。

祖父、祖母还有大伯父、大伯母、二伯父都在家乡的土地上长眠,与留下他们足迹的土地融为一体。这里依山傍水、得天独厚,是块风水宝地,山上绿树成荫,松柏环绕。

 

我踏着路上的荆棘,顺着崎岖的羊肠小路,终于抵达了那片宁静的墓地,只见墓碑上斑驳的文字,记录着先辈们的名字、生卒年月与生平事迹,我首先动手把墓碑四周的杂草尘土清除,再放上祭品,最后我向“九泉之下”的亲人们默哀,这些看似简单的每一步动作都饱含着对先辈的追思与感恩。

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想起了故去的亲人,想起了他们的音容笑貌,想起他们为了家庭辛勤劳作、默默奉献的身影,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守护家人的坚毅面容,至今还历历在目,有些真实而感人的事迹,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伯父临终之前的叮嘱还记忆犹新。

此时此刻当我站在亲人们的墓碑前,让我感受到了清明节其实就是一种传承精神,也让我明白了,我是谁?我从那里来?我该往何处去?生者寻根,落叶归根同,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有人烟处必有血脉传承,所以清明节是就咱们中国人的感恩节,“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清明祭祀扫墓彰显的就是血脉传承与责任,思念之余,更多的是要珍惜眼前人,珍惜当下,只有明白这些我们就会豁然开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所有的问题就有了答案,认识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

 

清明祭祀扫墓也是家族成员团聚的时刻,它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把来自四面八面家族成员聚到一起。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家族中的长辈、平辈、晚辈欢聚一堂,共同缅怀先辈。大家围坐在一起相谈甚欢,分享着各自的生活经历,回忆着与先辈们相处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被遗忘的故事,在这一刻被重新唤醒,成为家族成员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

随后的聚餐中,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平日里的隔阂与距离在这一刻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亲密无间的氛围,让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团结互助的精神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升温。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在祭扫中重温故去的亲情,生命的消逝并非意味着终结,它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就像这春天里的花草树木,旧的生命凋谢,新的生命才会在沉睡中苏醒,人生就是这样,带着对逝者的思念,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勇敢地走向未来 。

 

 

感谢您的收听。如果您喜欢,请在微信公众号文章下方点击在看、留言,并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您可以下载“云上竹山APP”在视听栏目中收听,还可以在竹山综合广播调频(FM)96.8兆赫节目中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作者:

李超,笔名小火柴,竹山县城关镇人,现就职于丹江口六里坪镇污水处理厂。

 

朗读者:

李丹阳,竹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听竹山》栏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左右的诗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网在线投稿,并请在标题前注明“听竹山”。本节目文章属作者原创作品,如有侵权,作者自行负责。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