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竹山
听竹山故事
我们为您分享一个故事
留一段记忆
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好
今天为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
山乡巨变
作者:朱建荣
微信里,得意门生的消息跃入眼帘:“老师快回来看看吧!眼下正是菜花盛放的时节,溢水坝上下、山上平田,处处铺满金黄的油菜花,美得让人心醉!”
这寥寥数语,霎时拨动了我的心弦。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虽已阔别四十余载,却始终是我魂牵梦萦的牵挂。
既已心动,何不行动?如今的十堰至竹山,天堑早已变通途。昔日蜿蜒颠簸的四小时山路,已被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取代,车程缩短至两小时,疾驰之下甚至不过一个多钟头。更令我惊诧的是,此番竟取道溢水直抵竹山城。方向的反转让我一时恍惚,而东川至溢水街沿途林立的楼房,更是惊得我目不暇接。
当车翻过牌楼崖,眼前豁然开朗——金灿灿的油菜花海如潮水般漫卷开来。从山巅到谷底,从河畔到原野,自东山至西山,那耀眼的金黄以溢水河为轴,在东岸化作层层叠叠的浪涛,缓缓漫上东山;在西岸又翻卷成连绵起伏的波光,渐渐染透西山。这金色的海洋太过炫目,目光不由得转向四周山脚——昔日低矮的平房,如今已蜕变为整齐划一的新式楼群。横跨溢水河的古桥两侧,崭新的街市早已拔地而起;下坝处飞架的高速公路新桥,将进城时间从过去的一个多小时压缩至二十分钟,若取道高速,十分钟便可抵达。何等便捷的交通啊!
这景象不由勾起层层回忆。
小学时写《家乡的变化》,稚嫩的笔触记着:"溢水街的七座庙只剩上街头一座,猪屎街变得干干净净,从前系草绳穿破衣的王仕文,如今当上了公社书记……"
初中再写同题作文,字里行间跳跃着时代强音:"燕子山上红旗招展,农民伯伯正学大寨造梯田!高音喇叭里歌声嘹亮,誓要夺取粮食高产……"
高中时的笔端已见沉稳:"坑洼的泥土街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我家逼仄的旧屋扩建成了带院子的四间新房。"
待到八十年代我执起母校教鞭,批阅学生的同题作文时,字句间已跃动着改革开放的生机:"公路边楼房林立,私营商店取代了独家合作社,早市让生活愈发便利……"
细想来,家乡何曾停止过变化的脚步?只是今日所见,堪称翻天覆地——老街旧宅尽数化作高楼,街后新巷纵横交错;沿河两岸楼宇齐整,堤岸公路四通八达,驾车巡游时,竟觉记忆里辽阔的溢水坝缩小了许多,昔时遥不可及之处,如今转瞬即至。
这巨变背后,是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用汗水夯实的根基,更是党的惠民政策浇灌出的硕果。正因如此,八零后、九零后方能在这片热土上挥洒才华,绘就今日这幅宜居富足的盛世图景。
感谢您的收听。如果您喜欢,请在微信公众号文章下方点击在看、留言,并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您可以下载“云上竹山APP”在视听栏目中收听,还可以在竹山综合广播调频(FM)96.8兆赫节目中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作者:
朱建荣,竹山溢水人,江苏省张家港市退休教师,曾在竹山溢水和城关中学任教。
朗读者:
李丹阳,竹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听竹山》栏目,投稿要求10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左右的诗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网在线投稿,并请在标题前注明“听竹山”。本节目文章属作者原创作品,如有侵权,作者自行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