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司法实践中,“执行难”一直是困扰法院工作的痛点。近期,竹山法院以创新举措破题,在送达裁判文书时随案发送《不履行生效裁判法律后果告知书》,将执行风险前置预警,从源头推动当事人主动履行义务,为审执衔接注入强劲动能,让群众权益兑现按下“加速键”。
前置风险警示:让法律后果“一目了然”
“收到告知书后才知道,不还钱要承担这么多后果,肯定得按时结清!”,在审理的全某与张某某买卖合同纠纷案中,在向被告张某某送达判决书同时,承办法官随案发送《不履行生效裁判法律后果告知书》。收到告知书后次日,张某某便主动联系承办法官,将应当履行的货款3.5万余元缴至法院账户。
这份与裁判文书同步送达的告知书,以“清单式”呈现构建起全链条风险警示体系:
• 经济成本明细:明确载明执行费计算方式、迟延履行期间的加倍利息等实际支出
• 强制措施清单:罗列罚款、拘留、财产查控等司法强制手段
• 信用惩戒红线:标注限制高消费、纳入失信名单、公开曝光等信用惩戒措施
• 刑事追责底线:强调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法律后果
这种“可视化”的风险告知,让当事人对拒执代价看得清楚、算得明白,变“被动施压”为“主动履约”。
打通审执壁垒:案件自动履行率显著提升
随案发送告知书的创新举措,打破了审判与执行“壁垒”,实现“审理+督促”双轨并行。在买卖合同、民间借贷等常见纠纷中,告知书的“警示效应”让大量案件在审判阶段就达成和解或主动履行。据统计,该机制推行以来,竹山法院执行案件受理量同比下降6%,司法资源得到有效优化,逐步形成“审理即化解、裁判即履行”的良性循环。
“过去不少当事人对裁判履行缺乏敬畏,等到进入执行程序才意识到后果严重。”承办法官介绍,“现在把风险提前摆到明面上,当事人对法律的敬畏感更强了,很多矛盾在宣判后就直接化解了。”
构建长效机制 :为基层治理注入法治动能
竹山法院没有止步于个案创新,而是将“风险告知”机制向体系化推进:一是精准分类提示,针对不同案件类型细化法律后果,比如涉民生案件突出执行强制措施,商事案件强调信用惩戒影响;二是强化审执联动,完善审判与执行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对潜在执行风险提前研判、全程跟踪;三是扩大适用范围,将机制覆盖至民商事、行政等多领域案件,形成“告知-预警-督促-执行”的全流程闭环。
如今,这份告知书不仅是一张“风险提示单”,更成为一堂“法治公开课”。通过前置普法,引导群众树立“自觉履行生效裁判”的法治理念,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实实在在的法治动能。
下一步,竹山法院将持续深化完善风险告知机制,以更流畅的审执衔接、更有力的权益保障措施,全力破解“执行难”,让主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成为社会共识,让公平正义在自动履行中得到加速实现,让法律权威和司法公信在每一份裁判中得到彰显。(梁自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