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为切实减轻群众诉累,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近日,竹山法院城关法庭干警深入辖区偏远乡村,集中开展送达、调查、调解等工作,为山区困难群众及特殊群体送上暖心司法服务。
入户送达:解决困难群众诉讼材料接收难
张某诉吴某离婚纠纷一案,法庭干警通过电话得知吴某因患病存在精神障碍,无法顺利接收应诉材料。为确保送达程序规范,减轻当事人诉讼奔波之累,承办法官决定“上门服务”。6月12日上午,法庭干警奔赴吴某住所地,在耐心引导其亲属配合的同时,细致了解家庭矛盾根源,不仅依法送达了应诉材料和开庭传票,更以拉家常的方式安抚当事人情绪,为这起特殊婚姻纠纷后续审理奠定基础。
入户开庭:搭建邻里沟通“连心桥”
童某与王某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一案,童某失明出行不便,且双方当事人为邻里关系。为避免矛盾激化,减少当事人对抗心理,6月12日下午,法庭干警携国徽走进当事人家中,以“现场开庭+调解”方式展开审理。经过法庭调查、举证质证和辩论,案件真相也逐渐浮出水面。
“作为邻里,应从方便生活、有利生产、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出发,正确处理邻里关系。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但不一定是处理邻里纠纷的最好方式,要互谅互让,共同营造一个和谐舒适的邻里居住环境.......”承办法官耐心释法明理,积极寻找矛盾化解突破口。尽管双方当事人争议较大,暂时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但“家门口的庭审”让司法审判更接地气。
实地勘验:为土地纠纷“精准画像”
童某与王某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审理结束后,法庭干警又奔赴另一起土地纠纷现场。黄某与邹某系同村村民,黄某认为邹某趁其外出务工之际,侵占其茶园毁坏其作物,便提起诉讼要求邹某赔偿损失。虽然前期已公开开庭审理此案,但仅凭卷宗材料和开庭笔录,仍难以清晰界定争议地块边界和查明案件事实。烈日当头、骄阳似火,承办法官来到争议地块,对照图纸仔细勘察田埂走向、观察作物种植情况,并走访知情村民,将了解的土地历史使用状况一一记录在案。
此次集中办案,法官们走出审判庭,把国徽扛在肩头,用脚步追求正义,从山间田垄到农家院落,司法温度更加可触可感。下一步,竹山法院将继续发挥好人民法庭前沿阵地作用,大力开展巡回审判、普法宣传,加大对基层自治组织的法律指导,让更多矛盾纠纷消于萌芽、止于前端。(刘东、易淑明、陶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