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竹山研究
基层视角下“信访不信法”现象的成因剖析
发布时间: 2025-06-27 15:58 来源:竹山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王锐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作为扎根基层、直面群众的一线工作者,我们在日常矛盾调解与群众诉求处理中,深刻感受到“信访不信法”现象对基层治理带来的挑战。这一问题背后,既折射出群众诉求表达的现实困境,也反映出法治建设在基层落地的薄弱环节。唯有抽丝剥茧、深挖根源,才能找准症结、靶向施策。

法律认知的“迷雾”与路径依赖

部分群众对法律程序存在认知盲区,将诉讼视为“门槛高、周期长、成本大”的维权方式。面对复杂的法律条文、严格的举证规则和冗长的司法流程,群众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转而选择看似“短平快”的信访渠道。加之部分群众长期形成“找政府比找法院更管用”的思维定式,将信访当作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忽略了法律在权利救济中的核心地位。

法治实践的“温差”与信任危机

个别司法案件执行不到位、历史遗留问题久拖未决,让群众对法律的权威性产生怀疑。例如,基层曾出现合同纠纷判决后执行受阻、侵权赔偿难以落实等情况,导致群众产生“赢了官司输了权益”的挫败感。此外,一些基层干部在处理矛盾时,优先以安抚性措施息事宁人,间接强化了群众“信访能施压、能见效”的认知,一定程度削弱了法律公信力。

制度衔接的“断点”与资源短板

当前,信访与司法程序的衔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存在职能交叉、界限模糊等问题。群众在维权时往往难以判断哪些问题适合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哪些属于信访受理范畴,导致重复反映、多头投诉。同时,基层法律服务资源相对匮乏,部分偏远地区缺乏专业法律咨询点,法律援助覆盖面不足,群众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客观上加剧了对信访渠道的依赖。

文化传统的“惯性”与观念桎梏

受“厌讼”“息讼”等传统观念影响,部分群众将对簿公堂视为“撕破脸皮”的无奈之举,更倾向通过非对抗性方式解决矛盾。此外,“信访不信法”还夹杂着“越访越灵”的侥幸心理,部分群众认为通过越级上访、群体上访等方式能引起上级重视,进而实现诉求,这种错误认知为信访乱象埋下隐患。

破解“信访不信法”困局,是基层法治建设的必答题。作为基层干部,我们既要理解群众的现实焦虑,更要扛起普法释法、完善机制的责任,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问题解决,逐步引导群众形成“信法不信访”的行动自觉,让法治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坚实基石。(龚乐)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