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们今天都安全上岗了吗?”
在一家汽车发动机制造车间里,管理者对着软件提问。几秒钟后,传来了人工智能的回答“A厂区有两人未佩戴安全帽”,并立刻生成了车间的安全结果检测表。
这种颇具“赛博朋克”的场景,是当下许多智能工厂的标配。而这套创新软件的缔造者,是来自武汉的艾普工华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今年6月中旬,2025年第一批武汉市企业研发中心备案名单公布(以下简称《名单》),全市共计75家企业的研发中心上榜,艾普工华正是登榜的企业之一。
企业是城市创新的主力军,而有实力建设研发中心的公司,无疑是城市创新矩阵中的排头兵。
公开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2024年武汉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5323家,数据位列全国第五,并计划在2027年,武汉规模以上的高新企业数量要突破4000家。
但武汉拥有研发中心的企业却没有那么多,属于“优中选优”。根据相关规划,到2027年武汉市级企业研发中心将突破1200家,不到规上高新企业数量的1/3。
当下武汉要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着研发中心的科创企业,必然是提高武汉城市科创竞争力的有力底牌。
那什么样的公司,才会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
从这个问题出发,武汉有自己研发中心的企业,有着三大显著的共同点。
首先,他们都是武汉本地有一定规模的老企业,财力比一般企业来得雄厚。企查查数据显示,上榜的75家武汉企业,共计有34家企业成立年限在10年以上,占比45%,并且有近1/3的公司注册资本达5000万元以上。
雄厚的资本,意味着它们愿意在科研和创新上投入更多的资金。所以《名单》中的75家企业,本身就是科研能手——有50家都属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还有4家属于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例如,君集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斥资1.2亿元用于浙江嵊新污水处理厂项目的装备开发。2017年,浙江嵊新的项目也成为全国示范性工程;武汉易久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每年都有3000万元用于纯技术人力投入。
▼武汉君集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水质化验工作
武汉有研发中心的企业,第二个显著共同点是民企为主力军。在上榜的75家公司中,64家为民企,占比高达85%。
第三个显著特点是,上榜企业的行业比较集中。《名单》中的企业共覆盖15大行业,其中信息技术和机械设备位居前二,分别有26家和11家,直接占总数的近一半。
这两大行业也是最需要科研创新力的行业之一。
比如,这次上榜的武汉驿天诺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研发芯片封测设备。2022年春节前一个月,驿天诺的工程师们来到九峰山实验室,双方联手,在除夕前研发出国内首套高功率晶圆封测设备。通过这套设备,公司营收连年翻番,去年年初完成数千万元的pre-A轮融资。
许多高校、科研机构也有研究中心,那为什么我们更强调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这其实和产业转化率直接相关。
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国内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9.4万件,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2.9万件,合计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四分之一。
然而,大量科技成果“沉睡”在“象牙塔”,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正如《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6.7%,其中高校、科研单位的发明专利产业化率更是低至3.9%和13.3%,远低于企业。
去年两会,人大代表严可仕分享了一个典型的案例。福建某环保公司曾尝试与高校合作,请高校专家为该公司研发常温厨余垃圾降解剂,由于双方事先没有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导致高校专利成果难以匹配市场需求,产品上市最终以失败告终。
严可仕分析,一方面高校科技项目更偏向基础研究,对应的成果往往是发表论文,很难直接实现转化。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往往缺乏产业化经验,这就导致许多高校科研成果容易束之高阁。
相比之下,企业做创新更倾向于周期短、落地快,因此专利的产业化率更高。今年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披露,我国2024年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53.3%,实现连续5年稳步增长。
这组数据的背后是最简单的逻辑——企业要盈利。
本次《名单》中的湖北魔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成立,当时正值新能源产业的爆发期。当时国内的电压巡检器主要测量电池的电压,难以判断电池的内在健康程度。
▼湖北魔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魔方新能源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市场空白,组建了国内最早一批开展燃料电池研发的团队,并成功研发了国内首款带内阻检测功能的电压巡检器。
凭借技术突破,魔方新能源也赢得了市场先机。2023年1-6月,魔方新能源的电压巡检器出货的订单量就已达1.8万套。在全国细分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
企业赚到了钱,又会把更多的资金用于科研。以魔方新能源官为例,目前公司研发人员占比七成,2024年研发费用占总营收的14.8%。
所以对于武汉而言,拥有科研中心的企业,自然是创新主力军中的主力军。
2025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今年重点工作的安排中就提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并提出“大力发展研发产业,引育企业研发中心、研发型企业100家。”
大刚观察发现,《名单》中的武汉市级研发中心企业,不少都分布在本地的支柱性产业上。
在光谷,武汉市飞瓴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种预制棒,直径为50毫米,可以拉出100公里的特种光纤。
▼武汉市飞瓴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在黄陂,程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专注生产多种特种车。例如其生产的冷藏车,根据专用汽车杂志的统计,销量位居中国冷藏专用车制造业榜首。
在洪山,武汉医佳宝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研发了一批新型金属材料制作的骨科医械,也是国内首个能实现量产的厂家。
不难发现,市级研发中心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在提升武汉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大健康这三大产业的创新实力。
今年3月中旬,《武汉市加快培育研发型企业推进研发产业化实施方案(2025—2027年)》发布。
该方案要求进一步突出企业的研发主体地位,要求武汉到2027年,市级企业研发中心突破1200家,研发型企业超过300家,在光电子信息、大健康和生物技术等产业领域形成3—5个研发产业集聚区。
市级企业研发中心,无疑就是要做好武汉科研的领头羊。
(九派新闻记者付聪 实习生赵子瑶)
(来源:大刚观察 武汉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