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竹山研究
监督闭环唤醒“沉睡资产” ——竹山县人大常委会推动国有资产管理提质增效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 2025-07-11 17:08 来源:竹山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张荣菊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近日,竹山县图书馆旧址焕然一新——我县首个功能完备的城镇养老服务综合体在此建成投用。谁能想到,眼前这座集康养、照料、助餐、娱乐等20余项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养老中心,一年前还是闲置沉寂的老旧图书馆?转机,源于2024年县人大常委会持续推动的“三资清理”行动,有关部门精准匹配人民群众的养老需求,成功“唤醒”了这片沉睡资产。“闲置教育资源”到“活力养老基地”的华丽转身,只是竹山县人大常委会五年如一日深耕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的一个缩影。

一场亟待突破的国资管理困局

2020年12月,竹山县人大常委会会议上的一幕,给与会者敲响了警钟:县人民政府《关于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报告》因掌握底数不清、监管措施不力等,在满意度测评中仅获得36%的支持率,未能审议通过。

“企业国有资产管不好,那行政事业性资产、金融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的情况又如何?”带着这份担忧,扛起责任担当,竹山县人大常委会财经委牵头组织,对全县各类国有资产管理状况开展全面深入调研。结果显示,竹山县国有资产管理存在一系列亟须解决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三重困境”:

困境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重钱轻物”积习难除。 在管理体制上,职能长期分散,专业监管机构建设严重滞后。2019年前,县级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由城投公司代行,机构改革后也只是在县财政局设立了资产管理股,专业监管体系起步晚、基础弱。在使用层面,“重资金轻资产、重购置轻管理”思想根深蒂固。县财政局2020年的专项检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资产台账,部分单位甚至存在“抽屉账”“口袋账”,“账实不符”等现象普遍存在,资产管理意识亟待提升。

困境二:制度规范滞后,“无规可依”管理失序。国家层面早已出台相关条例,但直到2020年竹山县才出台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由于长期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导致国有资产管理职责不清、操作随意性大。县国资局专项清查发现:某单位账面上登记的12台电脑中,2台早已报废却未核销,而实际使用的1台笔记本电脑竟未入账。类似“账实不符”的现象,反映出制度执行和监督存在薄弱环节。

困境三:监管能力不足,“三低三无”制约效能。县国资服务中心作为财政局下属二级单位,成立时间短,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方式落后,导致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专业化程度低、信息化程度低、规范化程度低。2019年有关信息显示,全县17个乡镇的国资管理工作普遍存在“三无”问题:无专职人员编制、无专业培训机制、无独立考核标准,与现代国有资产管理要求存在明显差距。

“当年的情况确实令人担忧。”竹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毛昌盛说,“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管理不好就是对人民的不负责任。”深刻的问题意识,推动竹山县人大常委会下定决心,要彻底扭转国有资产监管不力的被动局面。

构建全链条监督体系的竹山实践

面对困局,竹山县人大常委会迅速行动,系统谋划监督改革路径,制定了首个《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工作的五年规划(2020-2024)》,并以此为依托,打出了一套目标明确、环环相扣的监督“组合拳”。

“全口径”制度实现闭环监督。2021年,竹山县人大常委会建立“综合+专项”双报告制度,要求县政府每年提交国有资产管理综合报告,并分年度分别提交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金融企业国有资产、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等四类资产管理专项报告,将国有资产纳入“全口径”监督范围。同时,建立“审议报告—民主测评—整改落实—跟踪问效”闭环机制,通过清单式交办、销号式管理确保审议意见落地见效。2021年10月,县人民政府关于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专项报告再次提请审议,满意度提升至94.5%。

数字化技术赋能精准管控。推动构建国有企业全域资产数字化治理体系,实现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精准管控。兴竹国投集团对工业园区、商用房产、河道砂石等11类资产建立统一数据库,赋予每项资产电子身份标识(含GIS坐标、3D模型、权属档案),形成“一物一码”数字孪生档案,实现从整体到单个设备维保记录的逐层精细查看;通过3D建模直观显示哪些商铺正在出租、哪些办公楼闲置、哪些设备需要检修,自动盯牢合同到期时间、设备保养日期、超期未用资产三大关键环节,发现问题立即推送告警。全县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向智能化、可视化、集约化方向转型升级。

刚性约束压实管理责任。针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盲区,县人大常委会推动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实行“审计-整改-问责”闭环管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不善的乡镇主职干部建议暂缓提拔。同时,以国企改革为突破口深化权责重构:将原先分散经营的8家县属国企整合到兴竹国投集团,实现“一个平台、一套班子、一体管理”,彻底革除“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推动建立重大投资决策终身负责制,对国有资产流失等重大经营失误实施责任倒查,确保每一份国有资产都有人管、管得好。

“人大监督不是挑刺,而是帮我们找解题的答案。”县国资服务中心主任梁发明说。在这一理念指引下,竹山县国有资产管理逐步实现从被动整改到主动优化的转变。

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的人大答卷

2024年底,随着最后一份自然资源资产专项报告审议通过,竹山县在全市率先实现四大类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全覆盖”,标志着该县国有资产管理进入规范化、制度化新阶段。

全口径监督体系基本成形。五年来,竹山县人大常委会不断探索创新,构建起“四位一体”的监督架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突出“提质增效”,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强化“盘活利用”,支持兴竹国投集团通过资产重组盘活闲置“三资”13.66亿元,增加财政收入5.04亿元;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监督着眼“价值转化”,支持文峰乡双包寨绿松石矿权挂牌出让9306.37万元,预计开采价值98亿元;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注重“风险防控”,推动县属国企融资贷款1.7亿元,资产负债率稳定在优良水平。分类施策的监督模式,实现了从“物理覆盖”到“化学融合”的质变。

存量资产盘活成效显著。五年来,竹山县人大常委会通过强化监督,推动政府将“清存量、优配置、提效益”作为主线,建立资产盘活长效机制。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全县通过“用售租融”组合拳盘活存量资产成效显著,累计完成194处县直房产、46处闲置教学点、3855套公租房确权办证,为资产盘活扫清障碍。推动跨部门调剂使用闲置资源,其中卫健系统调剂医疗设备十多批次,住建系统盘活保障性住房882套,存量资产使用效益持续提升。

管理效能充分释放。五年来,竹山县人大常委会推动政府出台《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绩效管理办法》《县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规定,建立了“三权”分置的监管新机制:所有权方面,建立全县统一的资产台账系统,覆盖204个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权方面,创新“用售租融”模式,通济沟工业园等闲置厂房年租金收入达0.17亿元;监督权方面,出台《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将63处水库经营权等纳入规范化管理。改革成效体现在“三个转变”:资产管理从“被动清理”向“主动盘活”转变,资源开发从“粗放利用”向“价值提升”转变,监督模式从“事后检查”向“全程管控”转变。

“到2028年,全面建成国有资产数字孪生系统,实现从静态报表向动态监控转变、从合规监管向效能监管转变、从线下运转向智慧治理转变、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让每份国有资产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活水源头。”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资产监管,竹山县财政局局长张宜源充满信心和决心。(张雷)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