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堵河文苑
驻村华年:岁月深处的暖与念
发布时间: 2025-07-18 16:10 来源:竹山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卢波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作者:张涯鑫

2017年,我怀揣着精准扶贫沉甸甸的责任,踏入了竹山县溢水镇华家湾村,开启了长达数年的驻村岁月。那段时光,仿若一本泛黄的相册,每一页都定格着别样的暖与念,让我于时光深处反复回味,心中涌动着无尽感慨。

初到华家湾村的2017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降雪,将整个村庄裹入一片银白之境。道路被积雪与积冰封锁,那原本便利的交通瞬间变得寸步难行,我也被困在了村里。雪越下越大,如漫天飞絮,纷纷扬扬,压弯了树枝,也压低了村子的生气。更糟糕的是,这场雪还带来了断水的危机。村里依赖的供水设施在冰天雪地中“罢工”了,那些农家乐、餐饮店纷纷停业,炊烟不再升起。而我,成了“断炊”的一员。幸好村里还保留着一些早年间挖的水窖,我每天还能在村委会旁边的小商店泡面果腹。

那泡面的日子,单调又漫长,一连持续了数周。每天,我端着那碗热气腾腾却又寡淡无味的泡面,望着窗外冰封的世界,满心的无奈与落寞。可就在这时,村干部老田走进了我的生活,宛如一束温暖的光。

老田今年五十多岁,在我眼中是个经验丰富、十分称职的村干部,也是个地道的庄稼人,脸上总是挂着和善的笑容,眼神里透着一股子热情劲儿。他看我成天吃泡面,心疼得很,时常来探望我,唠唠家常,问问我的生活情况。他的母亲,也是一位慈祥的老人,总是念叨着让我去她家吃饭。起初,我婉拒了几回,可老田母子的盛情实在难以抵挡。于是,我成了老田家的“常客”。当然,每次在老田家里“蹭饭”,我也都坚持支付费用,起初老田当然不肯收,但我说如果不收我就不能继续“加餐”了,他们拗不过我,也就收了钱,只不过对于招待我就餐这件事情少愈发热情上心。

老田家的饭菜,简单却满是人间烟火味。冬天,最常吃的就是自助火锅。锅里涮着自家种的蔬菜,那青翠欲滴的菠菜、脆生生的白菜,在滚烫的锅中翻腾,散发出清新自然的香气;还有自家养的禽畜肉,切成薄片,夹起一片放入嘴中,那鲜嫩多汁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我坐在老田家简朴的餐桌前,吃着热腾腾的火锅,听着老田一家的欢声笑语,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驱散了冬日的寒冷与生活的孤单。

除了老田家的温暖,华家湾村还给了我另一个意外的惊喜——连续三年,在村干部老姚家过生日。

2017年,我生日将至,自己都未曾上心,依旧忙碌在扶贫一线。可就在生日当天,我恰巧被安排到老姚家就餐。老姚一家热热闹闹地张罗着饭菜,虽无人提及生日,但那满桌的菜肴,却让我这异乡游子心中涌起丝丝暖意,仿若回到了久违的家。第二年、第三年,同样的机缘巧合再度发生。每次过生日,老姚家都会精心准备饭菜,那熟悉的味道,让我感受到了华家湾村的质朴与温情,让我明白,在这片土地上,我早已被接纳,被关怀。原本老姚是不知道这件事的,第三年过生日又到他家吃饭的时候,我实在觉得匪夷所思,就试探性问他们是不是知道我哪天过生日,怎么每年都在他家。老姚说:“我们啷个晓得?所谓‘无巧不成书’,这也是一种命运,这恐怕就是我们的缘分嘞!”我抚掌称是。老姚知道我连续三年竟机缘巧合都在他家过的生日,感到震惊、异常兴奋,他说:“你刚大学毕业就到我们村里搞精准扶贫,你这是我们村最年轻的驻村干部,驻村时间也最长,你来村上这几年也确实辛苦,但是不要怕,毛主席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你这么年轻,将来一定大有作为!就是人太老实了,几乎天天在村上,节假日也不回家。今天周末,又是过生日,你爸爸妈妈肯定很想你,等会儿你一定要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今天心情好,我们也算是忘年之交,必须得喝两杯!”说罢老姚进屋招呼老伴加两个下酒菜,顺便拿酒。那晚我们相谈甚欢,老姚也给我讲了许多“革命”往事,传授了我许多工作生活智慧。交谈中,我才知道,原来老姚已经六十多岁了,村支两委马上要换届,组织上最近一直找他谈话,考虑到他工作经验丰富,想要请他继续留任,在村上为老百姓做事、发声,为新来的村干部做好“传帮带”。那一晚,老姚身上那种老一辈党员干部艰苦奋斗、爱党爱民、默默奉献的品质,在我脑海中进一步具象化,似一座巍峨的山峰,让我心生敬仰。岁月流转,每当我遇到困难、心情颓丧时,老姚曾经对我说的话以及他那单薄而又坚毅的身影总会在我的记忆深处浮现出来,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激励我鼓起勇气、努力奋斗!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然袭来。腊月二十九晚上才回家,正月初一,我就又匆匆返岗,投身到抗疫的战斗中。村里没有食堂,考虑到疫情管控要求,我们驻村工作队定点在村干部老华家里就餐。

老华两口子都已经五十多岁了,他们家是典型的农家小院,院子虽不大,却收拾得干干净净。老华夫妻俩热情得很,每天变着花样给我们做饭。那段时间,疫情管控、安抚村民等工作压力如巨石压在心头,可一坐到老华家的餐桌前,就能感受到家的温暖。老华家的饭菜,总是热气腾腾,有香喷喷的米饭,有炖得烂熟的土豆烧鸡、红烧鱼块。后来疫情的阴霾逐渐散去,村庄重归平静,我们开始结算餐费时才发现,我们竟然在老华家吃了整整四十八天,几乎把他们家的年货、存货“吃干抹净”。一顿顿饭吃下来,我的体重竟然猛然增长了小20斤,而那些日子里积累的温暖,更是让我在艰难时刻有了坚守的力量。

时光如白驹过隙,2020年9月,我因组织安排,要离开华家湾村,前往楼台乡马岭村驻村。消息传开,华家湾村的村干部以及很多老百姓都来为我送行。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写满了不舍与眷恋。现在想来,或许是他们感念我作为农民的儿子,也作为年轻干部,“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怕得罪人,踏踏实实的为村里、为老百姓做了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实事罢。临行前,老田、老姚、老华,还有许多村民,陆续前来看我,他们拉着我的手,话语里满是质朴的挽留。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那些一起走过的日子,一起经历的风雨,在眼前一一闪现。我深知,这一别,可能再难回到从前,可那些情谊,早已在岁月里生根发芽,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离开华家湾村后,我原以为会渐渐与之疏远,可事实却恰恰相反。时光流转,到今年已是2025年,华家湾村的村干部、老百姓每年依旧时不时主动和我联络。他们会在农忙时,给我发来消息,分享庄稼的收成;会在逢年过节,打来电话,聊聊村里的新变化;还会在遇到困难时,征求我的意见和建议。每一次联系,都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紧紧牵系着我与华家湾村的心。

回首那段精准扶贫驻村岁月,有艰难困苦,有温暖相伴;有辛勤付出,有深情回馈。华家湾村,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那是我生命中一段无法磨灭的旅程,一段镌刻着奉献与成长、情谊与眷恋的华章。它让我懂得,真正的帮扶,是在彼此的付出与守护中,建立起深厚的情谊,而这份情谊,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醇厚,成为我心中最柔软、最温暖的角落,永远铭记。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华家湾村这些年也迎来了高速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就像是竹山大地上的一颗明珠,折射出这片土地跳动的脉搏。记得刚驻村时,村里的自来水系统还是依赖丁家沟水库的水源,水质时好时坏,天气干旱的时候水质浑浊不堪,到了冬天更是冻得无法使用。可随着2018年全村供水管网整体改造升级,加上防冻技术处理,大家伙儿吃上了宝丰自来水厂的自来水,再也不用担心水质浑浊和冬季饮水问题,清冽甘甜的水流,流进灶台,也淌进心田。更令人振奋的是,2021年十巫高速鲍溢段正式通车,溢水高速路口就设在华家湾村。那天,村民们扶老携幼站在路侧,看着第一辆汽车呼啸而过,那眼神里满是希冀与憧憬。现如今,346国道贯穿全村,一级路也贯通在即,这个曾经不起眼的村庄,正在张大怀抱,迎接“八方来财”。

华家湾村实现了蜕变,而我,在一次次走村串户、化解矛盾、谋划产业的历练中,也褪去了青涩,学会了倾听与共情。从初出茅庐时的懵懂,到如今面对复杂问题时的沉稳,是华家湾村的土地,是这里淳朴的乡亲,塑造了更加坚韧的我。

站在时光的长河回望,华家湾村的变化是竹山乃至更广阔土地上乡村振兴的缩影。曾经无人问津的山村,正被希望的绿意装点,化作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而我,作为这段历程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内心满是感慨。那些岁岁年年的坚守,那些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子,那些为了一户户村民的难题而辗转反侧的每一个夜晚,都化作成长路上的基石。这片土地赋予我的,不仅是改变的勇气,更是对生命厚度的重新认知——它不在于走过多远,而在于与脚下的土地、身旁的人们,共同书写出怎样温暖而有力的故事。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