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8月11日,华中农业大学茶叶领域知名专家黄友谊教授,带着深厚的专业积淀与实践经验,来到我县楚茗源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开展全方位、高精度的实地指导。这场“点对点”的技术赋能,从茶园管护的田间地头到生产加工的车间流水线,从鲜叶采摘的指尖标准到产品储存的仓库角落,不仅为楚茗源公司破解了生产环节的痛点难点,更以科学与匠心的碰撞,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从“土壤到枝叶”:茶园管护的精细化升级
“茶叶的品质,从根系扎根土壤的那一刻就已注定。”黄友谊教授的指导,从茶园最基础的管护环节拉开序幕。踏着晨露走进茶园,他俯身查看土壤墒情,指尖捻起一抔泥土细细甄别:“这里的有机质含量虽达标,但透气性仍有提升空间,建议采用秸秆还田与浅耕结合的方式,既能保水保肥,又能激活土壤微生物活性。”针对近年局部区域出现的轻微病虫害,他否定了“一刀切”的化学防治思路,转而提出“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的组合方案——在茶园周边补种驱虫植物,投放天敌昆虫,配合低毒生物农药的精准喷施,既守护了生态平衡,又从源头保障了茶叶的“绿色基因”。
在茶树修剪环节,黄友谊教授更是亲自动手示范:“不同树龄的茶树,修剪手法截然不同。幼年茶树要侧重养冠,促进分枝;成年茶树需控制高度,保证采光与采摘便捷;老年茶树则要适度重剪,唤醒再生能力。”他一边讲解,一边用修枝剪在茶丛间游走,精准的角度、利落的力度,让在场的茶农们直观感受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专业细节。“以前总觉得修剪就是把杂枝剪掉,没想到里面有这么多学问。”跟随学习的茶园管理员赵磊感慨道,“按教授的方法试过之后,新抽的芽头又肥又壮,这才明白什么是‘科学管护’。”
从“指尖到竹篓”:茶叶采摘的标准化重塑
“鲜叶是茶叶品质的‘第一原料’,采摘的标准直接决定后续加工的上限。”黄友谊教授当即召集大家开展“田间课堂”。“一芽一叶,还是一芽二叶?芽头长度多少最佳?采摘时要不要带蒂?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都是品质的关键。”他拿起一片鲜叶,对着阳光展示:“像这种芽头饱满、叶片舒展、色泽翠绿的鲜叶,才是制作高端茶的好原料。采摘时要用指腹轻提,不能用指甲掐,否则会损伤芽茎,导致氧化变红。”
为了让标准更易落地,黄教授特意准备了不同等级的鲜叶样本,从芽叶比例、新鲜度到洁净度,逐一标注判断要点。“采摘下来的鲜叶要及时摊晾,不能闷在竹篓里,摊晾厚度不能超过10厘米,每隔半小时翻动一次,这样才能保持鲜叶的活性。”他沿着采摘线路边走边看,时不时停下纠正不规范的操作,“你们看这片叶子,边缘有破损,可能是采摘时用力过猛,这样的鲜叶加工后容易出现碎茶,影响品相。”在他的指导下,茶农们重新规范了采摘动作,鲜叶合格率一下提升了近30%,为后续加工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从杀青到提香”:生产加工的工艺化精进
杀青环节是决定茶叶色、香、味的核心步骤。在楚茗源的生产车间,黄友谊称,杀青温度不是越高越好,要根据鲜叶的含水量灵活调整。“像今天的鲜叶比较新鲜,含水量约75%,锅温控制在220℃左右最合适,既能杀死多酚氧化酶,又能保留茶叶的鲜爽度。”他盯着设备显示屏上的温度曲线,时不时伸手触摸出锅的茶叶:“手感要像摸人的手背,不烫但有温热感,叶色由鲜绿转为暗绿,这样才算杀青到位。”
在揉捻环节,他更是结合楚茗源主打的红茶品类,提出了“轻——重——轻”的揉捻节奏:“初期轻揉,让茶叶细胞均匀破损;中期重揉,促进茶多酚氧化;后期轻揉,塑造紧结的条形。时间控制在45分钟左右,力度以‘茶汁微溢而不滴’为标准。”而在干燥提香环节,他否定了传统的“一次性高温烘干”模式,建议采用“二次干燥法”:先以80℃烘干至含水量20%,摊晾回潮2小时,再以60℃低温慢烘至含水量5%以下。“这样既能锁住茶香,又能避免因高温导致的焦味,让茶叶的香气更持久、层次更丰富。”经过工艺调整,车间生产的茶叶不仅外形更匀整,香气和滋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品鉴师们一致认为“醇厚度与鲜爽度达到了新高度”。
从“仓库到货架”:产品储存的科学化保障
“做好的茶叶,储存环节掉了链子,前面的努力就白费了。”黄友谊教授的指导最后落在了产品储存仓库。他仔细检查仓库的温湿度计、通风系统和包装材料,眉头微微皱起:“现在的温度控制在20℃左右是合适的,但相对湿度超过了60%,长期下来容易导致茶叶吸潮变质。建议加装除湿机,将湿度稳定在50%以下。”针对不同品类茶叶的储存特性,他逐一给出方案:绿茶要低温冷藏,红茶需避光防潮,乌龙茶则要注意通风防异味。
“包装也很关键”针对茶叶包装,黄友谊教授说:“这种普通塑料袋密封性不够,最好换成铝箔真空包装,外面再加一层牛皮纸礼盒,既能隔绝空气和光线,又能体现生态茶的质感。”他还特别强调了储存环境的清洁管理:“仓库要定期消毒,避免异味渗透;不同批次的茶叶要分区存放,做好标识,遵循‘先进先出’原则,确保消费者喝到的每一批茶都是最佳状态。”这些细致入微的建议,让楚茗源的仓储管理从“经验主义”迈向了“科学规范”。
此次黄友谊教授的实地指导,如同一场“及时雨”,强化了楚茗源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生产体系。企业负责人陈广宝表示:“教授的指导不仅解决了我们长期以来的技术困惑,更让我们明白了‘提质增效’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藏在每一寸土壤、每一片鲜叶、每一道工序里的细节。”如今,楚茗源正将这些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茶园到茶杯,用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生产理念,打磨每一款产品。
“未来,楚茗源将以此次指导为起点,持续深化与专家团队的合作,让科学技术扎根茶山、赋能产业,在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推动区域茶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让更多人品味到来自楚地茶山的匠心与芬芳。”陈广宝自信地说。(张云朝 刘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