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这钱攥在手里,我悬着的心总算落地了!”82岁的袁某接过执行法官递来的赔偿款时,布满皱纹的手止不住颤抖。这场因交通事故而起的纠纷,在“法院+社区”联动执行机制与干警“执行为民”的坚守中,画上了圆满句号,既彰显了法律正义,又传递了司法温情。
案情简介
时间拉回2023年5月,一场意外打破了两位老人的平静生活。61岁的毛某驾驶三轮摩托车,与正在斑马线上行走的袁某相撞。交警部门认定毛某负事故全部责任,可毛某因家境窘迫,仅在袁某住院期间支付了2万元医疗费,剩余费用迟迟未能赔付。2024年1月,袁某无奈诉至法院,同年3月,经法官调解,双方达成协议:毛某需在2024年12月30日前再赔偿4.2万元。
可调解书生效后,毛某却以“没钱”“身体差干不了活”为由,迟迟未履行义务。看着自己的赔偿款没了着落,袁某向法院申请执行。执行立案后,承办法官第一时间启动财产查控——梳理银行流水、排查房产及车辆登记、走访周边群众了解毛某收入情况,可结果却让人揪心,从调查结果看其确实无财产可供执行。
“不能就这么‘终本’!袁某也等着钱治病,毛某或许有隐形财产,我们还得再挖一挖!”执行法官并未因此放弃。2025年5月,法官依法传唤毛某,经过耐心劝说,毛某凑了1万元现金,还承诺剩余款项分期给付。可没想到,这又是一次“失言”。一次次落空的承诺,让袁某的希望渐渐黯淡,也让法官更加坚定了“要为袁某讨回公道”的决心。
“法院+社区”联动执行 破解执行难题
为寻找案件突破口,执行法官决定联合社区,对毛某采取搜查措施。8月15日上午10点,执行干警与社区干部一同来到毛某住所。“关于袁某申请执行你交通事故一案,你没有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今天依法对你采取搜查措施,请你配合搜查”,执行干警表明来意。“毛大爷,袁某80多岁了,事故赔偿款拖了近两年,后续还要费用康复治疗,你要是不配合法院执行,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面临拘留......”社区工作人员用家常话劝说毛某配合执行。
经过半个小时释法明理,毛某松了口,同意配合搜查。可当法官查到老两口的卧室时,毛某的老伴却突然挡在一个木箱前,“这箱子里就是些旧衣服,没啥值钱的......”法官心里犯了嘀咕,“要是真没东西,为啥这么紧张?”在法官和社区干部的耐心劝说下,毛某的老伴终于打开了木箱——箱子里的一个黑皮包里,整整齐齐叠着2.5万元现金。“这钱是我们老两口的养老钱啊,本来想着以后生病住院用……”毛某看着现金,声音哽咽,眼圈也红了。
法官当场清点现金后,没有立刻“带走”,而是先将钱款封存,然后告知毛某,“我们也懂你的难处,养老钱、看病钱都是救命钱,后续我们会酌情处理。”随后,法官第一时间联系袁某,把毛某家的困境一五一十说明:“毛某老两口确实没多少收入,这笔钱是他们唯一的养老储备,你看能不能酌情减免一点?”
袁某听后沉默了许久,表示理解毛某困境和法院执行难处,同意减少赔偿款。在将袁某的心意转达后,毛某红着眼眶连连道谢:“谢谢法官,谢谢袁大姐!我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能睡个踏实觉了!”当法官将赔偿款送到袁某手中时,老人激动不已,“谢谢你们,要是没有你们这么上心,我这钱还不知道要等多久!”
这场历经诉讼到执行近两年的案件,没有“冷冰冰的强制对抗”,只有“暖融融的为民坚守”。执行法官用“不放弃”的执着,为受害者兑现了合法权益;用“体谅难处”的善意,为被执行人留足了生活尊严;而“执行+社区”的协作,更让司法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融入了邻里间的理解与温情。法律有刚性,司法有温度。从反复查控财产到联动社区查找线索,从耐心释法到居中调解,每一步都藏着执行干警“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这份“刚柔并济”的执行答卷,让正义不缺席,更让温暖在线。(柯双喜 田晓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