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兴竹集团紧紧锚定“城市建设运营商、产业发展投资商、优势资源开发商”功能定位,深耕主责主业,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推进“新三年行动”完美收官,助力“两山”实践创新发展先行区起势成势、走深走实。
一、聚焦政治担当,以立本实干奋勇争先
1.笃行不怠强立场。牢牢把握“国企姓党”根本政治属性,严格落实“思想引领、学习在先”机制,紧密围绕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工作部署,聚焦竹山“一都四地”功能定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以赴抢机遇、抓项目、强产业、惠民生、守底线。扛牢国企责任,凭借“担当”之勇,破解土地要素保障、产业链条延伸等难点堵点问题;依靠“实干”之力,抓实重大项目落地、民生工程提质等具体工作;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县委、县政府“项目建设年“”部署,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两山”实践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中展现国企担当、贡献国企力量。
2.赋能招商优服务。精准对接招商企业,为招商企业落地、成长、壮大保驾护航,由党委书记牵头组建工作专班,对照县委、县政府“三个一批”重大项目任务清单,落实包保推进机制,通过“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包保模式压实责任。秉持“换位思考、主动服务、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服务理念,以县域内五大园区作为招商主阵地,聚焦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构建“全周期管理+精准服务”的高效协同工作机制。聚焦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投产运营保障,全程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服务。坚持以“店小二”精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3.城乡融合勇担当。聚焦城镇空间集聚、产业发展集群导向,在重点项目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公共服务升级等方面拉满弓、尽全力,助推县域“一主一副”建设。推进西关老街改造、城区农贸市场、公共停车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民生工程,实施桃花湾水上乐园、霍河流域治理等功能性配套项目,完善全民健身中心、桃花源街区等核心项目服务配套设施,县域发展“留人”基础稳固。强化项目运营支撑,通过“公益属性+市场化运营”模式,构建“政府引导方向、国企夯实基础、民企激活活力、社会力量补充”机制,促进农村人口有序进城、外来人口稳定扎根、本地人口安居乐业,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4.绿色发展护生态。坚决守牢“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政治责任,坚定不移推进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设备管理国有化进程,以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坚决落实县委、县政府要求,无条件接管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污水处理厂、农村分散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接管后全县污水处理全达标排放,水质稳定提升。做好变废为宝文章,改组成立兴竹新能源公司,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处置、废旧资源回收利用、污水处理厂光伏设施建设,依规获取光伏发电及充电站特许经营权,管好用好长证基金,力推秦巴新材料公司上市,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市场化运行环境,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经营降本增效,为县域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国企力量。
二、聚焦经营效益,以做实做活蓄势赋能
1.一企一策,完善考核制度。根据主业属性和功能定位,将下属公司区分为四类,实行分类考核。将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企业归为商业一类,侧重市场竞争力与经营效益考核;将主业处于不完全竞争领域且具有一定区域资源垄断属性的企业列为商业二类,侧重经营效益与社会责任考核;将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的企业划作公益类,侧重服务质量与成本控制考核;将承担集团公司投融资等特殊功能为主的企业划归特殊功能类,侧重风险管控水平考核。通过公开经营管理目标及工作流程,统一编制考核内容,针对不同类型企业设定差异化绩效考核标准,签订经营业绩责任书,形成“分类定标—过程监管—结果应用”闭环体系,推动改革与监管全链条深化升级,提升考核精准度,实现“因业制宜”“因企制宜”科学管理。
2.目标导向,激活内生动力。通过“目标引领、机制创新、管理升级”三维联动,全面提升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效能,推动管理模式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转型。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体系,按照“1+3+N”架构,制定权责清单,理顺决策流程,形成决策闭环,确保各项部署快速落地、执行有力。创新市场化考核机制,建立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对经营性公司实施差异化管理,强化目标责任刚性约束,强化市场意识,减少行政干预,让企业在市场化竞争中自主决策、主动作为,最大限度释放经营活力、效益潜力。加强人才储备,通过柔性引智、市场化选聘、绿色通道引才、项目引才等方式,组建一支资本运作及融资顾问团队,引进一批懂管理、懂经营的企业优秀人才队伍,为企业高质量决策、市场化转型筑牢人才支撑。
3.建管并重,提升市场竞争力。坚持项目建设与经营管理“两手抓”发展策略,以高质量项目建设助推经营业务升级,以经营板块提质增效保障企业现金流与合理利润。形成“项目支撑经营、经营反哺项目”良性循环,为项目持续投入提供财力支撑,实现从“外部输血”到“内生造血”转变,推动资产管理从“单纯管护”向“综合经营”转型。依托县域自然资源、空间资源及现有国有资产资源,通过特许经营、招商引资、联合开发等模式,推动优势资源集约化开发、高效化运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基础上,夯实资产底盘、壮大经营板块、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主动担当作为,布局强县工程、园区建设、城乡融合、文旅开发等相关赛道,深度推进砂石、绿松石、重晶石等资源开发,培育一批具有引领性的优质资产和新型业态,持续增强经营发展后劲,强化内生造血能力,形成“资源开发—资产运营—效益提升”闭环,进一步夯实资产基础、壮大经营实力,保障投资的有效性,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撑。
三、聚焦风险防控,以稳健运行夯实底盘
1.强化资本运作。一是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打通“管资产向管资本”瓶颈,组建专职资本运营部门,执行战略规划制定、资产整合配置、项目谋划实施和投融资风险防控,定期滚动编制资本运营管理规划,建立常态化跟踪、评估与优化机制,提升资本运作效率,高效防范融资风险。二是坚持“当前与长远”并重,立足当前整合存量资产筑牢融资根基,着眼长远构建多元融资体系,建立风险动态监测预警机制、与部门和金融机构常态化对接机制,以保障融资落地。三是全面提升融资能力。坚定不移推进AA+信用评级及企业上市,逐步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严防资金链断裂风险。扎实做好隐形债务化解及债务置换,确保集团资本运作与战略目标同频共振,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2.抓实“三重一大”。一是健全决策机制,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制度,明确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的具体范围与标准,确保集体决策事项无遗漏。二是规范决策流程,在重大事项策前,组织专家开展技术、经济、法律等维度论证,广泛征求内部各部门、下属各单位及外部利益相关方意见,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与风险评估报告,为集体决策提供充分依据。三是强化监督问责,建立决策执行台账,跟踪决策落实情况,对偏离决策目标的行为及时预警并督促整改;对违反决策程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确保决策规范透明、执行有力。
3.守牢安全底线。一是完善管理体系,落实“全员参与、层层负责”要求,将安全指标纳入各部门绩效考核;制定生态环保专项管理制度,明确项目建设各环节环保标准与管控要求,形成从源头预防到末端治理的全链条管理机制。二是加强现场管控,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对高风险作业环节实施“作业许可”制度,确保施工现场安全;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对施工现场扬尘、噪音、废水等进行实时监测与治理。三是提升应急能力,编制安全生产与生态环保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实战演练,备足应急物资,确保在突发事故或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有效处置,守住安全与环保底线。
4.打造清廉国企。一是健全监督网络,构建“党委全面监督、纪委专项监督、部门职能监督、职工民主监督”的立体监督网,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实施精准监。二是培育廉洁文化,常态化开展廉政教育,通过组织廉政谈话、观看警示教育片、通报典型案例等形式强化纪律震慑;推行廉洁承诺制度,将廉洁要求纳入员工入职培训与岗位责任书,引导干部职工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价值观。三是规范政商交往,明确“亲”“清”政商关系行为边界,建立与合作方廉洁共建机制,在项目合作、招投标等环节公开透明操作,杜绝利益输送,营造风清气正的企业生态,为国企改革转型提供坚强纪律保障。(兴竹城乡投资发展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罗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