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从田间地头的实地调查,到巡回法庭进村入户,再到茶园里的现场调解……一次次家长里短的纠纷化解,一次次耐心细致的释法明理,生动展现了竹山法院得胜法庭司法为民的实践担当。近年来,该庭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前沿阵地作用,坚持源头治理、服务大局、执法办案协同推进,切实推动“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目标落地见效。
抓前端治未病,深化源头治理。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主动对接各村支两委,在各村设立巡回审判点、法官工作站,通过公开庭审、以案释法,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定期开展政策宣传、法律普及和移风易俗宣传,助力完善村规民约,推动法治与德治深度融合。同时,构建“法庭+村委会”、“法官+调解员”、“干警+村干部”的多元解纷网络,针对土地、财产、邻里等涉农纠纷,联合研判、协同调解,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每年6-7月都是油菜籽和菜籽油交易最繁忙的时期,然而农户杨某和油坊老板李某却因为油菜籽的定价问题起了争执,村干部几番协商无果,遂将双方引导至村委会的法官工作站,并联系驻点法官胡克文帮助调解。考虑到本案事关当地老百姓生存之本,且极具教育意义,承办法官胡克文决定将庭审现场直接搬到该村村委会,通过巡回法庭的方式公开审理该案。
“事先商量好的3元一斤,凭什么现在压价到2元一斤?”农户老杨情绪激动,脸涨得通红。
“你卖给我的油菜籽出油率远低于其他农户,我不可能按照同样的价格支付给你。”油坊老板李先生也据理力争。
庭审中,杨某和李某据理力争,轮流发表这自己的观点,几十名村民围坐在一起,旁听着这场与他们息息相关的“身边案”。对于“出油率”和“油菜籽定价”这个争议焦点和专业性问题,法官选择向在场的几十名“农业专家”咨询。
“100斤油菜籽出油量应该在30-35斤之间,老杨的这批油菜籽出油量在28斤左右,确实偏低,但压价到2元每斤,也不太合理。”面对这个问题,村民们一致答道。
至此,承办法官对案件的方向已经有了基本的判断,但就此判决,可能会导致双方矛盾进一步升级,也会对后续本村农产品的销售造成影响,因此,调解才是本案的最优解。
“乡亲们都是种地的行家,这个出油量的范围大家都有了共识。但是做生意既要讲诚信,也要讲公道。我提个建议:按照乡亲们说的按出油量中间值33斤来计算,根据杨某所卖油菜籽的实际出油量28斤,按比例扣减价格,但最低不低于2.5元。你们看怎么样?。”经过多轮释法说理后,见双方当事人态度有所缓和,承办法官也趁热打铁提出了上述调解意见。
最终,在法官和村民们的见证下,双方自愿达成了每斤菜籽定价2.55元的调解协议,李某也当庭向杨某支付了货款2000余元。一场可能升级的矛盾纠纷,在巡回审判庭上得以圆满化解。闭庭后,法官就着这个鲜活的案例,向在场村民讲解了农产品买卖中签订书面合同、明确质量标准、验收时限的重要性,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
抓关键优服务,护航产业发展。围绕竹山县“绿水、绿茶、绿松石”三张名片,做实“绿色文章”,跟进法治服务。突出服务茶叶产业壮大目标,针对采茶、加工、销售等环节易产生纠纷的特点,法庭干警主动下沉一线,通过巡回法庭、上门调解等方式,及时化解茶叶交易、劳务用工等矛盾。同时,加强对“圣水茶”品牌的司法保护,严厉打击商标侵权、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维护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在绿松石产业领域,法庭重点关注原矿交易、加工销售、电商直播等环节的法律风险,妥善审理相关纠纷,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2024年3月,茶农石某急冲冲跑到石底村巡回审判点,手里攥着皱巴巴的欠条——收购商李某拖欠的2万余元茶叶款,让他连买化肥的钱都没了着落。
“马上就是春茶上市的黄金时期,茶农耽误不起农时,这笔钱事关茶农这一整年的收入。”收到审判点反馈的案情后,法庭庭长当即带着书记员往村里赶,在茶园边的老茶树下,他拨通了李某的电话。
“老李,您看这春茶就指望这波收成,石大哥家里等着钱买苗和施肥呢……”从民法典合同编讲到乡里的收购惯例,半小时的释法说理后,李某当天就把钱转给了石某。这样的场景,在每年春秋茶季成了常态。
抓办案促稳定,减缓矛盾对抗。“既要解法结,更要解心结”,这是得胜法庭一以贯之的办案理念。针对农村地区当事人法律意识相对薄弱、纠纷多源于熟人矛盾等特点,法庭在立案、送达过程中,注重倾听当事人诉求,找准矛盾症结,灵活运用调解技巧,平衡各方利益。审理过程中,适时采取休庭、“背对背”调解等方式缓和冲突,引导当事人理性解决纠纷。宣判后,加强判后答疑,确保当事人理解裁判依据。对于调解结案的案件,建立履行督促机制,定期跟进义务履行情况,减少因执行问题引发新的矛盾,尽最大努力将“纸上权利”变成“真金白银”。
“调解不是和稀泥,是要解开心里的疙瘩。”这是得胜法庭庭长教育干警们常说的话。
近日,法庭干警在村里走访调查时遇到愁容满面的老人,一聊才知老人因儿子去世后的赔偿款与孙子起了争执。老人想分笔钱治病养老,孙子却怕老人保管不好,想接老人同住,老人对此一直无法理解,甚至感到愤怒,连干警们提出的带老人去见一见孙子、当面聊一聊的建议都一口回绝。
“硬判容易,可爷孙情分就断了。”干警们先把老人送回家,又跟着村干部去了孙子小储家。听小储说起“怕爷爷孤单又固执,想过把钱给老人但又怕老人保管不善”的难处,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双方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于是,干警们主动当起了爷孙两人之间的“传话筒”,10余次来回沟通,终于让老人明白孙子的孝心,也让小储理解爷爷的不安。最后,老人主动放弃法定分割比例,小储拿出10万元交给老人并接老人同住,这场因误会而产生的纠纷,也成了爷孙两人感情修复的契机。
得胜法庭的实践探索,是新时期基层司法践行“枫桥经验”的生动写照。通过前端预防、精准服务、柔性司法相结合,不仅提升了纠纷化解效能,更增强了群众的法治获得感。这一模式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司法样本,也为优化基层法制环境贡献了有益经验。未来,法庭可进一步深化智慧司法应用,拓展多元解纷渠道,让司法服务更贴近群众需求,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法治动能。(胡克文 张玖羽 孙荣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