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9月3日,竹山县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一方面联系汇养天下法人代表洪斌,了解拐枣酒包装设计、市场营销进度,另一方面对接县市场监管局项目经办人,共商拐枣酒定标、达标措施及进度。近年来,县委统战部以乡情为纽带、以服务为桥梁,实施的“常回家看看”小切口改革项目,像一根温柔的红线,一头系着游子的牵挂,一头连着家乡的期待,让“常回家看看”从一句温暖的呼唤,变成了一场双向奔赴的发展之约。
“三张清单”里藏着的乡愁密码
“贺总,您上次说想找适合开发矿泉水的水源,我们整理了官渡镇辖区的水源资料,检测报告和交通图都在这儿了。”县委统战部办公室工作人员小魏正对着电脑屏幕,将一份详细的《返乡创业资源手册》发给远在北京的竹山籍企业家贺俊。
这份手册的背后,是统战部历时半年更新绘制的“楚商地图”。从2023年起,他们联合县工商联、招商服务中心,通过商会走访、老乡联谊、校友会对接等方式,梳理出在外竹山籍企业家、技术人才、务工能人“三张清单”,清单对谁在做什么产业、有哪些资源优势、对家乡哪方面感兴趣,甚至家里父母的健康状况、孩子的上学需求等信息,都一一记录。“我们要做得最紧要的是‘唤商’,要用细节唤醒这份乡愁。”统战部负责人说。
为了精准对接,统战部建立了“1+N”联系机制:一名统战干部联系3-5名重点楚商,每月至少一次电话沟通、每季度一次实地走访。今年春节后,统战部工作组专程奔赴北京、天津、辽宁等地。在沈阳,辽宁省湖北商会会长张丙平精心联络了30多位客商,他的公司会议室暖意浓浓,一次走访变成一场县情介绍会、项目恳谈会、产业对接会。“本次走访不虚此行,既认识了辽宁省香港商会会长陈若晴等11位大佬,又见到了20多位远走辽宁创业发展的湖北能人,看望了老朋友、结识了新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参与走访的同志有感而发。
“回来的人”变成“带路的人”
“以前是我们追着企业跑,现在是企业带着资源来。”上庸镇负责人指着正在建设的“千秀花海”文旅景区感慨。这个占地330亩的园区,已入驻2家返乡企业,涵盖天然水加工、文旅康养等领域,而“牵线人”正是竹山籍企业家张俊。
张俊是深圳胜寰集团创始人之一,事业有成后,他一直想为家乡做点事,但苦于“不了解政策、找不到合适的项目”。2024年春,竹山县在深圳举办“招商推介会”,专门邀请张俊参加,并为他量身定制了“返乡创业方案”:发挥他在行业的人脉资源优势,引进天然水加工项目。2024年底,胜寰集团(湖北)饮品有限公司实现量产。
“从项目考察到签约现场,统战部全程跟着跑。”汇养天下总经理洪斌说。今年,他的拐枣酒项目将带动竹坪、得胜等邻近10个村稳定种植拐枣,散存的一万公斤拐枣酒即将销售一空,帮助农户直接变现200余万元。更关键的是,他主动当起了“招商大使”,把在京津冀认识的老板拉进“竹山楚商群”,“群里现在有80多人,经常有人问我‘资源咋样’‘能不能去看看’”。
“软环境”是最硬的“磁铁”
“在竹山办企业,最大的感受是‘有温度’。”湖北星梦茶业董事长林航的话,道出了许多“市外商”变“楚商”的心声。他的茶厂位于得胜镇,最初担心山区物流成本高、招工难,统战部了解情况后,协调交通、农机部门开通了“茶园直通车”,将茶叶运输成本降低30%;联系职校开设“茶叶加工培训班”,定向培养100名本地工人;更让他感动的是,前年茶厂遭遇暴雨灾害,统战部干部连夜冒雨赶到现场,帮着转移设备、成品茶,联系保险公司,“比我自己还着急”。
为了让楚商“回得来、留得住、发展好”,竹山出台支持科技创新“十条”、招才引智“十条”、支持食用菌高质量发展“七条”、支持茶叶高质量发展“十条”、支持林下经济发展“十条”等,在设备更新、技改扩能、产学研融合、人才引进、企业融资、物流成本等方面加大支持。每月召开“企业家早茶会”,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积极组织政银企对接。搭建卫浴、绿松石、水经济、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等供应链平台,实现供需精准对接、企业降本增效。服务上,实行县领导包保机制,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部门、一个专班,从开工到竣工全过程服务,负责项目用地、用电、环评、融资等全程协调,组织资规、林业、环保、财政、供水、供电等单位靠前服务,为招商项目建设扫清障碍。五福龙井泉天然饮用水项目,征地、用地手续办理、通水通电、场坪工程用时不到15天,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不到一个月。情感上,每年春节、中秋举办“楚商回家”茶话会,县委书记、县长亲自到场听诉求;更创新推出暖心活动,让创业者安心、舒心。
“我们不仅要让楚商带回资金和技术,更要带回理念和精神。”统战部负责人说。如今,返乡楚商已成为竹山发展的“新引擎”,让曾经闭塞的山乡,因“回归经济”焕发出新的生机。擂鼓镇谌德全在河南发展,后返回竹山成立南山五福堂公司,在地产开发、高端酒店等领域累计投资25亿元。
在竹山,“常回家看看”不是一句简单的叮嘱。它是统战干部翻山越岭整理的“老乡台账”,是企业家带回的产业项目,是茶厂门口那条新修的公路,是留守老人脸上多起来的笑容。当乡愁化作发展的动力,当牵挂变成实干的行动,这片秦巴山里的土地,正因“楚商回归”而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故事。这里不仅有山的厚重,更有人的温度;不仅有历史的根脉,更有未来的希望。(陈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