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竹山县宝丰镇韩溪河村,邓先菊的名字与“孝”字紧紧相连。自打1990年嫁入婆家起,她便接过了照顾行动不便婆婆的重担,这一接,便是三十三个春秋。
板凳为证,用岁月丈量孝亲的长度
婆婆膝盖无法打弯,每日穿衣成了难题。邓先菊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繁琐的步骤,先将裤腿卷成筒状,从脚尖缓缓捋至腰间,再蹲下身子系好松紧带。村里老人们常说:“先菊这膝盖,怕是比家里的石磨还遭罪。”可不是嘛,33年里,她蹲坏的小板凳能从堂屋摆到院门口,足足5个,每个凳面都磨出了深深的凹痕。膝盖上的膏药就没断过,最便宜的那种麝香止痛膏,一年得用掉两大盒。阴雨天疼起来,她龇牙咧嘴地按揉着,可听见屋里婆婆咳嗽,立马又瘸着腿进去,弯腰给老人穿鞋时,指关节都在打颤。
为了让爱干净的婆婆保持整洁,她坚持每天傍晚坐在炕边,用宽齿梳为婆婆篦头。当婆婆心疼地感叹“拖累你了”,她总能用温暖的话语化解:“妈,您忘了刚嫁过来时,您教我纳鞋底的针脚比我妈教的还细呢?”简单的回应里,藏着她对婆媳情谊的珍视,也藏着对孝亲之道最朴素的理解——以恩报恩,以心换心。
脊背为桥,用担当拓宽孝亲的宽度
带婆婆出门,是邓先菊面临的一大挑战。为了让婆婆能晒到太阳、看看外面的世界,她请木匠做了带轮木凳,每日推着婆婆在村口转悠。木凳的扶手被她攥得发亮,那是无数次弓背推拉留下的痕迹。
秋收时节,她想让婆婆看看金黄的稻子,半路木凳轮子突然掉落。没有丝毫犹豫,她蹲下身让婆婆伏在背上,一步一步艰难挪回家。那一路,婆婆趴在她肩头悄悄抹泪,而她的脊背,却成了连接亲情与担当的坚实桥梁。
村里的水泥路记录着她的足迹,带轮木凳见证着她的坚持。即便阴雨天膝盖疼得直不起身,她也从未耽误过推婆婆出门晒太阳。这份数十年如一日的担当,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责任,成为流淌在血脉里的家风。
家风为炬,让孝善之光照亮乡邻
邓先菊的孝行,不仅温暖了婆婆的晚年,更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下一代的心灵。儿子小时候曾不解地问:“为什么别的妈妈能去赶集,你总在家?”她没有过多解释,只是让儿子看窗台上婆婆用碎布拼的小菊花,轻声道:“奶奶手巧,以前总给你缝虎头鞋。现在她走不动了,咱就得让她高兴。”
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儿子自幼便懂得体谅与感恩。上大学后,每次视频必先问候奶奶,放假回家第一件事便是接替母亲推木凳。这份孝亲的接力,让家庭的温暖得以延续。三十三年里,她的足迹最远未出过县城。即便娘家母亲生病,她也只是匆匆往返,将更多时间留给需要照料的婆婆。如今,她鬓角已添白发,推木凳的背影也有些佝偻,可每当帮婆婆理好衣襟,眼中的温柔依旧如初。
院子里的月季年年盛开,正如邓先菊的孝行善举,在乡邻间传递着温暖与力量。她用三十三年的坚守证明:真正的孝顺,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藏在日复一日的梳发、穿衣、推凳里,藏在那句“咱明天推您去看花”的平淡承诺里,更藏在一代代传承不息的家风里。(王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