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日前,竹山县桃花源街区女娲广场灯火通明,“优秀非遗传承人表彰晚会”在观众的期待中拉开帷幕。当竹坪乡堵河皮影戏第三代传承人陈中祥与第四代传承人周承志师徒二人携手走上舞台,接过鲜红的荣誉证书时,台下掌声雷动——这份认可,不仅属于两位手艺人,更照见了千年非遗的“活态传承”。
堵河皮影是竹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唐代传承至今,早已融入当地人的文化基因。它以“竹山高腔”为唱腔基底,以“牛皮剪影”为叙事载体将历史故事、将民间传说唱进观众心里。堵河皮影的传承,从来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手把手、心贴心”的接力。老艺人陈中祥从四十几岁起跟着师父学耍签子,年轻一代的周承志则捧着这份“老手艺”,既要练熟“耍签子”的精准度,还要琢磨如何让高腔更符合当代审美。从幕后到台前,从“学会”到“学懂”,师徒俩的每一步,都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注解。
荣誉背后,是非遗从“濒危”到“新生”的蜕变。此次师徒同台获奖,既是对“守根脉”的致敬,更是对“续薪火”的肯定——它见证了堵河皮影从“濒临消失”到“重焕生机”的逆袭:近年来,该县通过“非遗进校园”“惠民演出”等活动,让皮影戏走进年轻人的视野;而师徒俩也主动创新,把现代故事搬上荧幕,让老手艺接上了“新气息”。
正如晚会上一位观众所说:“光影虽小,却能照见千年;师徒俩的手,不仅传的是技艺,更是文化的根。”竹山堵河皮影的故事,恰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鲜活样本——老手艺有人守,新活力有人添,非遗才能真正“活”在当下。( 张云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