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学龄人口结构的变化,大量农村小学因生源减少而撤并或迁出,产生了数量可观的闲置校园和校舍。这些资产属于国家投入形成的宝贵国有资产,若任其闲置,不仅是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可能成为乡村的“负资产”。因此,系统化、创新性地盘活这些闲置资产,使其重新服务于支点建设大局,是一项需要迫切研究的课题。
一、现实意义
盘活农村小学闲置资产,绝非简单地“变废为宝”,而是一项关乎资源优化配置、乡村社会治理和民生福祉改善的系统工程。通过科学规划、大胆创新和精细运营,这些曾经的“书声”之地完全能够焕发新生,转化为服务支点建设的“新引擎”,奏响资产增值与乡村发展的和谐乐章,真正让沉睡的国有资产释放出巨大的剩余价值。
二、现状分析
一方面,我县各乡镇都有存量可观的村级小学校舍闲置,(仅溢水镇就有7所小学闲置,建筑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占地近50亩,目前处于荒废状态);另一方面,乡镇招商引资、公共福利事业建设,缺资金投入,缺建房地点,而这么多学校闲置资产白白荒废,实在令人痛心。如果能将这些闲置资产盘活,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乡村经济建设的深度融合,这些闲置资产将会转化为促进乡村发展、服务支点建设的新动能。
三、具体模式
1.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优先保障乡村公共服务需求,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2.因地制宜与分类施策相结合。根据资产的区位、条件、当地产业特色和乡村需求,我们采取了“一校一策”的个性化盘活方案。
3.合法合规与风险控制。严格遵守国有资产管理、土地管理、规划建设等法律法规,确保盘活过程公开透明,防范各类风险。
4.多方参与共建共享。鼓励乡镇政府、村集体、社会资本、返乡人才等多方主体参与,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户。
5.采取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由政府提供闲置资产,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投资改造和运营,双方约定收益分成和运营期限。
6.优化资产入股模式。村集体以闲置资产使用权入股,与运营企业成立合作公司,集体享受长期分红。也可探索采用买断模式,公开化拍卖。
四、路径和方向
在对闲置资产进行全面摸底、评估和确权的基础上,可探索以下多元化的具体盘活路径:
1.村级养老服务中心(幸福院、老年食堂)。针对农村老龄化问题,将闲置校舍改造为具备日间照料、康复护理、文化娱乐功能的村级养老服务中心(幸福院),解决留守老人养老难题。
2.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变为农家书屋、党员活动室、儿童之家、文体活动室等功能室,使其成为凝聚人心、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的核心阵地。
3.留守儿童关爱中心与公益组织合作,提供课后托管、心理辅导、兴趣培养等服务,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成长环境。
4.乡村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物资储备库。将学校大面积的操场和坚固校舍变更为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物资储备地,提升乡村防灾减灾能力。
5.特色产业孵化园。吸引本地能人、返乡青年创业,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电商直播、手工艺品制作等乡村特色产业基地。
6.乡村旅游服务基地。打造乡村民宿、青年旅社等,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城市居民体验田园生活。
7.研学实践基地。结合当地农耕文化、非遗项目、特色产业,承接中小学生研学团队,开展劳动教育和自然教育。
8.游客服务中心打造具有竹山特色的乡村餐厅、特产商店等,为文旅产业增添配套设施。
9.乡村快递物流中心利用校园场地宽阔的优势,发展为服务本地区的快递中转站或农产品冷链仓储中心。
10.职业农民培训基地与农业院校建立现代农业技术、农机操作、电商技能等培训基地,旨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11.乡土专家工作站(大师工作室)。吸引各类技术专家、非遗传承人入驻,带动本地技艺传承和创新。
五、政策建议
1.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由县级政府牵头,成立由教育、财政、国资、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文旅等部门组成的专项工作组,统一审批、指导和监督。
2.出台专项扶持政策。一是资金支持。设立盘活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改造项目给予补贴或贴息贷款。二是手续简化。开通绿色通道,简化资产划转、功能变更、消防验收等审批流程。三是税费优惠。对从事养老、托幼、文化等公益性或微利性项目的运营主体,给予一定期限的税费减免。
3.创新资产管理方式。明确闲置资产的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在保障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通过公开招标、租赁、委托经营等方式,灵活放活经营权。
4.加强宣传推介与项目对接。建立闲置资产信息库,通过招商会、网络平台等渠道向社会发布,精准对接有实力、有情怀的运营主体。(溢水镇人民政府 吴民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