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近年来,竹山县以创新思维深耕“林长制”,打造特色“林长+”品牌,通过政策引领、机制创新与产业融合,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机制构建上,竹山投入1200万元专项资金,聚焦全域国土绿化、林下经济发展与松材线虫病防治三大核心任务,并将“林长制”纳入乡镇年度绩效考核,以制度刚性压实护林责任。同时,创新推出“林长+检察长”“林长+法官”“林长+警长”等多模式协作机制,建立“两山”绿色检察生态补偿示范基地、人民法院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凝聚司法、行政合力。全县456名林长、462名专(兼)职护林员、3000名生态护林员及300余名检察官、法官、派出所所长、警长分片划区,构建起“一村一长、一组一长、一山一员、一林一策”的“四个一”网络化管林护林新格局,让每一片森林都有专属“守护者”。
在生态修复与保护上,竹山以“林长+”为抓手多点发力。“林长+优化”稳妥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保留湖北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北九女峰国家级森林公园、竹山圣水湖国家级湿地公园等3个保护地,总面积达5.8万公顷,拟“回填”天窗725个、面积700公顷,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林长+绿化”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完成退耕还林(草)40.17万亩、“绿满竹山”造林8.82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150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至85.79%,让荒山变青山、裸坡披绿装;“林长+管护”实现常态化巡护,3000余名生态护林员与25名国有林场专职护林员守护458.6万亩森林,累计除治病枯死疫木30余万株,为891株古树名木挂牌监测。如今,竹山生态保护成效显著,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堵河源兽类及鸟类重要栖息地跻身全国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中华秋沙鸭、秦岭羚牛等珍稀动物影像20余次登上央视“秘境之眼”,生态保护成果获国家级主流媒体9次报道。
在生态价值转化上,“林长+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竹山出台多项产业规划与扶持政策,发展竹产业47.6万亩,林下经济经营总面积达118.9万亩,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26%。通过推进国有林业“三资”改革,探索林场职工绩效与林下经济挂钩机制,4个国有林场新建1万亩中药材示范基地,并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租赁林地给市场主体种植中药材1000亩,发展土鸡、梅花鹿等林下养殖。同时,投资1.3亿元打造九华山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一期建成5000余平方米的九华林舍民宿,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增收”双赢。
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从生态保护成效到价值变现,竹山以“林长+”品牌为纽带,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答卷。(程平 黄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