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不仅要“面子”亮,更要“里子”实。有了整洁的环境和村民共谋的基础设施,擂鼓镇西河村是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实现产业的巧妙融合呢?
金秋时节,西河村300余亩富硒水稻喜获丰收,稻田里,收割机正开足马力轰鸣着在稻浪间穿梭,精准地将一排排水稻“吞”入腹中,瞬间完成脱粒、秸秆粉碎还田,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稻谷清香。
而在几个月前,同一片稻田又是另一番热闹的景象。在西河村第三届农耕嘉年华活动中,村民和游客共同组队,展开插秧大比拼,感受农耕文化。竹山雅美口腔、房县育学城等八个单位现场认领了近十亩稻田,成为这片沃土的“新田主”。
据擂鼓镇西河村党支部书记向继明介绍:“今年推出的‘我在西河有块田’活动非常受欢迎,已有8家企业来西河认领一块田,可全程参与土地的耕作、管理并获得其收益。共享土地不仅让‘新田主’体验到农耕的乐趣与收获的喜悦,也为西河村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这种模式,我们不仅有效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带动了村民增收,还促进了城乡互动,让更多人关注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用经营景区的思路经营农业,得益于擂鼓镇联合村投公司的经营赋能。通过村投公司资源整合,在全镇创新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并通过村投公司统一规划、运营和管理,实现传统农业现代化、农特产品品牌化、农耕文旅融合化的转型,以此促进村集体经济壮大和村民经营性增收。
擂鼓镇村投公司总经理梁家栋告诉记者,擂鼓镇16个村加一个社区共同发起了村投公司。村投公司下设了三个子公司,主要负责建筑、家政和西河景区的运营等业务。
由村投公司投资建设并运营的溪禾里酒店,就是“三变”改革中资源变资产的典型案例。当初,该处资产是一片废弃的连体烤烟炉,通过改建使资产得到有效盘活,建成了集住宿接待、科普研学、农产品展销的多功能空间。“国庆期间,就接待了300多名游客。”梁家栋说。
走进溪禾里酒店,整体装修既有现代气息又巧妙融入了乡土元素。酒店不仅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住宿环境,更成为展示西河村文化的重要窗口。农产品展销区摆放着富硒大米、蜂蜜水、崔家蜜等特色产品,酒店公共区域和日常管理,还为村里的农家乐、民宿等经营业主们提供了培训课堂和实操基地。
在酒店大堂,记者碰巧遇到了一场针对该村经营业主的培训。酒店管理人员系统地为大家开展文明礼仪、服务接待、客房管理等专题培训。通过理论授课和实操讲解,大家都实实在在在培训中学到了真技能。该村农家乐业主师雄说:“像这种培训,我们每个月举行两到三次。通过培训,自身管理能力、服务水平都得到了提升。顾客口碑好后,回头率都跟着提高了。”
通过“村投+村集体+农户”三方合作,催生发展民宿、农家乐、茶馆、手工作坊等经营主体23家,今年来已带动片区350户农民稳定增收210余万元,真正实现“家家有事做、户户能赚钱”。
村民柏伟就是其中的典型。2022年,在十堰做厨师的柏伟回乡创业,将自家的院子改造成农家乐,凭借精湛的厨艺和地道的农家风味,迅速赢得游客青睐。柏伟向记者介绍说:“现在不管是周末、节假日,农家乐的客人基本上都爆满。特别是今年十一,有很多市区的人都提前订餐了。平常收入也还可以,年收入大概有十几万元。”
从村集体的“大产业”到村民的“小生意”,从闲置资产的“再利用”到技能培训的“强支撑”,西河村用“一产打底、二产增值、三产赋能”的融合之路,让田园风光“俏”起来。
据梁家栋介绍,西河片区的运营是擂鼓镇目前最为成熟的。村投公司主要负责的是景区的游客的引流,其次是对当地的农家乐、民宿的经营主体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截至目前,景区累计吸引游客20多万人,农产品的销售(额)达560万,实现了居民创收270万,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盈利35万元。(党时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