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巴山峦深处的竹山县,麻家渡公路管理站里,记录员石厚海即将告别坚守半生的岗位。三十八载寒来暑往,他以笔为刃、以纸为疆,在方寸案头书写着基层养路人的匠心与忠诚,如一颗道钉牢牢铆在深山公路上,守护着百姓的平安出行。
方寸案头:一摞记录藏“乾坤”
石厚海的办公桌有着独特的“反差感”:台面整洁如新,案头却摞着一叠叠边角微卷、被岁月摩挲得温润的养护记录。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的“战场”是方寸表格与工作日志,“武器”是一支笔、一把尺。每日里,路面坑槽的大小、边坡裂痕的深浅、桥梁“健康”的数据、天气晴雨变化、养护进度快慢、材料消耗多少……这些外人眼中枯燥的数字,在他笔下皆成了公路鲜活的“生命脉搏”。同事们总说:“路上哪里有‘病灶’?问石师傅比查电脑还快!”三十八年笔耕不辍,他亲手构筑起这段公路最翔实的“活档案”,成为站里公认的“活地图”。
三十八载:青丝染霜守初心
时光荏苒,青丝渐染秋霜。从最初崎岖颠簸的砂石路,到如今平坦顺畅的柏油马路,石厚海见证了公路的蝶变,公路也镌刻下他的坚守。那些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的字迹不仅承载着精准数据,更浸透着他对这份职业的敬畏与深情。“路是山里人的命脉,把路护好、记好,心里才踏实。”这句朴实的话,是他三十八年来从未改变的初心,更是他日复一日坚守的动力源泉。
薪火相传:匠心不负接力人
谈及退休,石厚海眼中闪过一丝不舍,手上却未停歇——他正把多年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悉心指导年轻同事熟悉记录规范、掌握排查技巧,将这份烦琐却至关重要的工作接力传承。从数据标注的细节到隐患判断的窍门,他毫无保留地分享着“活档案”里的“独家秘籍”,只为让公路养护的记录工作延续精准与严谨,让守护深山道路的责任代代相传。
石厚海即将走下岗位,但他一笔一划写下的,不仅是公路养护的翔实记录,更是基层工作者的坚韧与担当。这份平凡中的坚守、细微处的匠心,正是无数扎根一线的公路人最动人的精神底色。(邵博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