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女娲文化、上庸文化独树一帜,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处处彰显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近年来,该县以文化惠民为总抓手,及时掌握文化惠民政策,积极争取文化扶贫项目,研究确立文化扶贫方案,以“送”字当头,让文化扶贫之花遍开上庸大地,使全县群众真正实现文化脱贫,为精准扶贫激发了新的动力,有力助推了精准脱贫。
送设施,健全群众文化阵地
为推动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让群众活动有场地,演出有设备,近年来,竹山县不断整合资源、筹措资金、加大文化设施投入,争取省级专项资金。通过一系列文化政策扶持,一大批文化设施在竹山县各地陆续建成,为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阵地保障。全省县级规模最大的体育中心堵河篮球场完成升级改造,“惠民乒乓球馆”“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数字化移动图书馆”等惠民项目坚持常年免费开放,大型综合性文化设施“秦巴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县级文体设施全面提档升级。
新落成的秦巴艺术中心馆舍
全县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得到维修或新建,农家书屋实现了村级全覆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乡村三级网络正在形成。136个村级文体广场、178个农民健身工程、98个全民健身广场,成为农民精神脱贫新阵地。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逐步健全,文明健康的文娱活动风靡城乡,以前村民扎堆打麻将等现象,正在被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所取代。精心打造8个文化示范村,配齐所有的文化活动设施,以点带面,带动群众自发活动的积极性,创造优越的文化活动环境,进一步推进全县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
送演出,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坚持把文化工作重心下移,把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为了更好的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文艺演出的形式走基层、下农村,贴近群众,把歌把舞送到田间地头,把关怀和爱心送到百姓家中,让城乡百姓充分享受文化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果的同时,以此引导和带动各乡镇、街道组织起自己的演出团队,更多、广泛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艺演出活动。
文化扶贫送戏下乡
结合当前农村实际,找准活动载体,以“深入生活·扎根基层”文化惠民下基层演出活动为主线,精心编排舞蹈、快板、相声、歌曲等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反映党的政策方针的节目,每年深入基层演出20多场,让当地百姓在感受欢乐的同时,了解国家方针政策。组织县高腔剧团先后编排高腔小戏《露肚脐的新媳妇》、情景剧《妈妈有我》、小品《称妈新传》、高腔表演唱《百善孝为先》等优秀剧目,彰显了地方人文特色。在学校、敬老院、贫困村等地开展慰问演出,极大地丰富了全县群众文化生活。
送知识,提高群众文化水平
精准脱贫,关键是提振贫困群众精气神,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为此,竹山县坚持以农村为主阵地,加大送戏、送书、送文化辅导下乡力度。通过不断开展一系列活动,让群众认识到战胜贫困需要志气,更需要智慧。2007年以来,竹山县建成农家书屋333个,配送图书49.9万册、书柜1270个、电视机10余台,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送智慧、送方法、送知识。文化智力扶贫显著提升了群众的精神面貌、致富本领,催生出家庭农场、产业大户等市场经营主体万余户。
村里的农家书屋创办以后,省重点贫困村麻家渡镇龙兴村党支部书记黄朝洋通过阅读养牛技术书籍,掌握了全套肉牛养殖、加工技术,创办了养牛专业合作社,注册了“龙兴寨”商标,兴建4个养殖小区,首批带动贫困户集中饲养肉牛200余头。
送服务,提升群众文化素养
坚持开展免费培训活动,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全面提升全县群众文化素养。按照国家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的总体目标要求,结合各乡镇文化特点,制定了全县基层文化人才培养计划,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对各乡镇文化志愿者和农村文体骨干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升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选派文化馆干部和专业老师深入基层,对开展的文化活动进行实地指导,培养文艺骨干,实现村村都有文艺带头人。进一步提升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在壮大文化人才队伍中,面向社会各界,选聘了近百名文艺爱好者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发展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
乡镇群众文化活动
通过几年努力,在广大农村培养了文艺表演、书画、摄影、剪纸、奇石、根雕、花木盆景、古玩收藏等各类文化中心户1600余户;扶持成立了秧歌、皮影、龙灯、彩船、锣鼓等各具特色的农民演艺队40余支;全县以乡镇、社区、大院、企事业单位为主体发展群众健身队200余个,参与群众数万人之多;培养社会文化骨干5000余人。
高腔小戏《就为那颗星》
百团上山下乡演出
为把文化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软实力,该县还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将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投入,建好农村书屋、村级文化室,在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搞好文化广场配套建设,为群众提供文化活动空间,构建具有竹山特色的文化体系。(十堰日报 通讯员 袁胜敏)
(本版照片由竹山县文体新广局提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