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猛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标志,我们在信息的获取从过去的广播、黑白电视、彩电、因特网慢慢向着移动互联网进行转变,慢慢地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移动互联网的身影。工作闲暇之余,我们会品一杯香茗或者一杯浓郁的咖啡,然后从手机中关注各种公众号,再从里面享受阅读、休闲的人生。
2008年的某一天,我通过互联网进入了“今日竹山”网站,不起眼的名字,因为它的名字组成就是时间+地域,简单的网站页面设计,似乎像是一个朴素的小女孩。当时我把它加入收藏夹的理由太简单,因为它上面报道的是我身边的信息,也许人生中总会有那么几个举动并非是你兴奋的行为,但是却是你不会给出理由解释又会去做的行为,而这就是其中一个。那个时候,最流行的上网行为莫过于聊QQ,发说说,在博客上无病呻吟,后来进入到了微博时代,博客和QQ空间也慢慢在我们生活中淡化,但我的收藏夹里删掉了无数的网页,“今日竹山”依然屹立不倒。慢慢地,我习惯性打开网页之后先点开“今日竹山”,看看在我的身边又发生了什么故事。我发现“今日竹山”越来越丰富多彩,从一开始的简单政务信息开始拓展,到很多老百姓生活的信息,偶尔我也会在论坛中谈谈自己地看法,鼓励鼓励那些在论坛中哭诉着不幸遭遇的人们,在分享喜事、乐事的帖子下留下一个笑脸。
慢慢地,智能手机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及,我的手机也从有按键的手机换成了触屏的手机,我清楚地记得每换一次手机有三个事情是我必须先完成的,第一件事是把原来的通讯录导入新的手机当中,第二件事是把QQ等聊天工具安装并登陆,第三件事则是打开手机的浏览器,在百度输入今日竹山,然后再进入到今日竹山网中,把网页加入收藏夹。其实我对于“今日竹山网”的情感在慢慢变化,“依赖性”正在慢慢养成,但是所谓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说的便是如此,身在其中的人总是难以发现自己感情的变化。在信息交流、获取进入到手机时代后,我对“今日竹山网”的情感变得越来越深刻,下课回到家,我喜欢第一时间进入网站看看上面发布的新信息,先在要闻里面看看热点信息,然后看看公告,了解时政,最后会选择在文化、旅游里面放松一下,在教育和社会中听听生活和工作中的故事。偶尔,我也会走进政策和专题,看看时政评论,听听大咖的看法。论坛依然是我热衷逛的地方,因为那里可以看到人生百态,此外我也看到了网友们思想的转变。在过去,论坛里面更多充斥的是一些悲观的呻吟,如今我可以在里面感受到人们的各种开心和快乐,还能看到政府职能部门直接在里面回复网友的疑问。我想,这就是我习惯逛论坛的原因,因为它拉近了我们和政府的距离,让我们看到了政府真正在为人们办实事。
如今,微信已经占据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喜欢用微信和好友发着语音信息,抢着红包,于是公众号开始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如今我的手机里会有云上竹山的app,微信里会有今日竹山的公众号,电脑上会有今日竹山的网页收藏。微信公众号里面的“便民信息发布”和“网上问政”让我感受着“家”的味道。即使出差在外,我也可以通过这里浏览竹山的信息,仿佛我的竹山我的家园就时刻在我的身边。偶然间回翻自己的朋友圈,发现大多数的转发分享都来源于“今日竹山”的公众号或者网页信息,我想这就是最好的例证。
一路走来,一路芬芳。今日竹山已经走过了15年,正是意气风发、激扬文字的芳华。爱与情感用太多的文字堆砌不免会落入俗套,我想最好的赞扬便是一路与他同行。未来还会有很多个15年,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我们与今日竹山同在,一起在里面查看百态人生,回味岁月之味。
亲爱的“今日竹山”,祝你生日快乐!感谢你的出现,芬芳了我的平淡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