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壮丽70年征文】故 乡 的 变 迁
发布时间: 2019-06-17 08:18 来源: 编辑: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谢心红

20多年前的一个早晨,有一对老人向着自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故乡,深情地望了最后一眼,然后便随着他们的几个外孙踏上了进城定居的旅程。

这两位老人就是我的外公外婆,大山深处的柳林乡是他们的故乡。

那天,外公外婆起得很早,为的是再看看他们所熟悉的一切。两位老人平时是很少闲逛的,可是这次却破例地绕村子转了一圈,用那双走惯了山路的腿,再踏一踏乡间的羊肠小道,他们真希望能把所有的景物都封存在脑海里,哪怕是奔流不息的河流,哪怕是自由飞翔的小鸟,哪怕是房前屋后的树木……但这些看似平淡的一切,现在对他们竟是那么的重要。

但外公外婆再留恋故乡,也还是离开了。他们来到陌生的城市,尽管走路、购物、就医、娱乐、起居都比从前方便多了,但老家那朝夕相处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却在他们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烙印,再也挥之不去。在县城生活的那些年,无论见到老乡,还是跟邻里交谈,只要一提到柳林,他们就眉飞色舞,津津乐道。可等他们意识到早都此一时彼一时了,又每每流露出忧伤的表情。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不难看出,他们总想有一天能重归故里,亲身感受一下故乡的变迁。然而,他们最终却没能实现这个愿望。

母亲从小就对我们说,早在民国时期,外公外婆由于在四川穷得活不下去了,便逃荒来到柳林安家落户。先前的时候,除了背靠大山外,什么也没有,但他们坚信,有山有水有土地,再加上勤劳,就能生存下来。于是便挖些小块的旱地,种些蔬菜,养些家畜,并就地取材盖起了茅屋,过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迁,故乡慢慢变得有人气了。乡亲们靠着力气和勤劳,靠着天时与地利,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起来。如今的故乡,让我陌生的事物真是太多了。而这种陌生让我感到一种振奋,让我对故乡人民的建设成就顿生敬意。我脑海中那些曾经的印记,早已被故乡人民抢抓各种发展机遇,完全彻底地改变了,很难找到一处从前的模样。

如今的白河口——柳林老集镇的一砖一瓦,已经全部沉入寂静的水底,曾经的繁华随着龙背湾水库蓄水的上升凋谢于历史的长河中,而取而代之的洪坪---柳林新集镇则以昂扬向上的姿态,巍然屹立在鄂渝交界的大巴山深处。

站在洪坪汪家梁子俯瞰新集镇的全貌,新集镇建设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特色地形地貌,沿河分为“两岸三区”,一桥飞架南北,将行政服务办公区、文教区、商贸居住区有机地连接在一起,颇有点“武汉三镇”的味道。和老集镇建筑风格不同的是,新集镇皆为徽派建筑,飞檐翘角,雕镂精湛,错落有致,古朴典雅。移民户家里大都买上了各种家用电器,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电话、手机等基本普及,不少家庭还有了小车、电脑,交通、通讯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我去了乡中心学校,朗朗的读书声扑面而来。郁郁葱葱的绿化带里“我从这里起航”、“书山有路勤为径”等石刻文化为校园增添了四溢书香,新建的教学大楼和教师周转房整齐排列,学生公寓、餐厅礼堂、球场跑道等标准规范。学校还依托当地自然资源,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在70多平米的展示墙上,悬挂着堵河源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图片、学生剪纸、师生书画作品等。室内陈列着堵河源特有的奇石、八十年代的农具、生活用品,七十年代的笔墨纸砚,彰显着历史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是琳琅满目,异彩纷呈。

这里只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而我的出生地——民主村,离乡政府还有20多里。现在的民主村,也已经找不到先前的影子了。居住在这里的乡亲们,似乎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享受。前几年刚刚建起的砖瓦房,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大都推倒重建,住上了一幢幢欧式风情的别墅洋房。村前的晒谷场,也变成了停车场。有些家庭的院落里,还建起了花园或凉亭,种植各种花卉和藤蔓植物,夏日里,凉风习习,雅致安静,在绿荫下或看书、或绣花、或拍古今,那便是生活的明媚。

傍村而过的那条小溪,村民曾经吃的用的都在这里。可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自来水,去小溪洗涤的人也很少。村庄的自来水就在不远处的山洼里,挖了一个几米深的水井,四周再用水泥石块浆砌抹光,用水管往村里布下,送到各家各户,任其四季流淌,清泉直下,甘甜有味。

为了使日子越过越好,村里的青壮年几乎都到外面打工去了,而留下来的人也没闲着,他们除了种好菜园,保证日常用度外,再就是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品”,集中精力种烤烟、兴药材。听乡亲们说,如果风调雨顺,种烟兴药不亚于打工,甚至还来钱更快。

故乡自古以来就人心善良,民风淳朴,大巴山和堵河源一个坚韧一个柔情,滋润着一代又一代柳林人。坚守大山,邻里即是至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爱亲在这里蔚然成风,作为全国道德模范刘学举不是孤立存在的,柳林乡还有很多很多个刘学举。

大山总是那样骄傲地挺立着,小溪的水也不停地流淌着。这山、这水,一起见证了岁月的沧桑,见证了世事的变迁,曾经为了生存,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们,恐怕连做梦也没想到,乡村的变化竟是如此的迅速,如此的新颖,如此的真切,放眼望去,他们脚下的这片热土,他们生存的自然环境,简直就像一个如诗如画的花园,穿行其中,走走古道,看看山林,听听水声,拉拉家常,想想心事,便是最好的去处。

远在天国的外公外婆,你们听到了吗?你们看到了吗?这就是你们曾经生活过的故乡,这就是外孙代你们感受到的故乡的变迁,这就是伴随着共和国一起成长壮大的柳林。(今日竹山网友)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