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壮丽70年征文】城乡巨变换新颜
发布时间: 2019-08-13 08:33 来源: 编辑: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万宙鑫

在竹山县文峰乡至擂鼓镇省道沿线,一排排白墙黑瓦的“庸派”民居拔地而起,一片片苗木花草尽情吐绿,街面洁净如洗,村庄清新靓丽,绿、白两个主色调彰显着这片城镇的魅力与生机,若非本地人亲眼目睹了它的变化,谁能想到二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狼藉。

二十年前,竹山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还很落后,破旧房屋、猪圈厕所随处可见,农户门前处处垃圾,乡村臭水沟臭气扑鼻,且就医就学难问题严重,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短板突出,“出行靠走,通讯靠吼,运输靠篓”的现象非常普遍,百姓生存以种地和外出务工为主,部分群众常年在家待业,久而久之打架、盗窃、赌博之风盛行,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可用“恶劣”形容。

多年来,竹山县委县政府克服贫困县资金短缺难题,在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攻坚克难、实干实为,先后通过新农村建设、移民安置、竹房城镇带建设、扶贫项目建设、“1+3”计划、“5+1”行动,全面推进城乡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壮大、公共服务提升、农民素质提高,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进步,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风貌全面彰显。

宜居家园“有颜值”

从2006年启动新农村建设到实施移民搬迁,从竹房城镇带建设到扶贫易迁安置,从城乡融合路径的不断探索到“1+3”计划的成功实施,竹山县逐步形成核心大城区、特色集镇、新型社区、美丽乡村“四位一体”的新型城镇体系。

宜居县城魅力初显。科学规划城区建设,按照“山水绿城、生态玉都”定位,先后实施县城防洪堤、水体景观带、城区公园、道路桥梁等一批市政工程,打造国际绿松石城、千福上庸城、滨河广场等一批城市综合体,完成新一中、职教集团、妇幼保健院、恒升学校等一批公共服务项目建设,配套供水、供电、绿化和亮化等基础设施,强力推进旧城改造、新城拓展、“两违整治”、“五城联创”,城区面积由8平方公里拓展至45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达36.79%,初步形成“一河两岸三山六组团”发展格局,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县城殊荣,先后获得湖北省卫生县城、园林县城、文明县城称号,成功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新型镇村特色鲜明。推进重点片区开发和中心镇、重点镇、特色镇建设,打造龙井、女娲山、川圣等城镇带重点片区10个,建成上庸、文峰等新型集镇5个,成功创建宝丰“四化同步”示范镇、麻家渡省级绿松石特色小镇。完成一批乡镇旧城镇住宅区综合整治,配套实施易地搬迁集中安置,聚集形成新型社区120多个、美丽乡村84个,城镇面积进一步拓展,新增城镇人口近5万人,区域城镇化率达60%以上。开展以产业、绿色、卫生、洁净、亮化五大工程和农民素质提升为主的“5+1”行动,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建成“三化”农厕2.7万座、“五化”公厕265座,城乡污水管网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村容村貌显著提升。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谷竹高速、宝丰一级路建成通车,边远乡镇进城要道全面升级,建成农村公路3300多公里、改造县乡道400多公里,实现了100%行政村、80%自然村通水泥路。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用水、通信、互联网实现全覆盖,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稳步攀升。

生态文明彰显内涵。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绿色行动”计划,推进“五城联创”、“五边绿化”、“生态建设四进”活动,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生态工程,完成绿化造林10万亩、退耕还林4.8万亩、道路绿化4880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2.69%,培植市级以上生态乡镇11个、生态村157个,成功创建湖北省森林城市,绿色宜居的乡村魅力全面彰显。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境内堵河水质始终保持国家Ⅱ类标准以上,县域空气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土地安全利用率达100%,构筑了生态保护坚实防线。

文明家园“有气质”

夯实基层基础,提升农民素质,培育文明乡风,构建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形成了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乡村新环境。

优良党风引领了民风好转。选优配强254个村(社区)两委班子和“第一书记”,完成农村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全覆盖,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夯实了基层战斗堡垒。加强党员教育培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以过硬党风引领民风好转。鼓励党员发挥“红色头雁”效应,领办产业,发展经营主体,带动1.5万户贫困群众脱贫增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农民政策培训、技能培训、感恩教育,实现7.5万人懂政策、有技术、能致富,树牢了广大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十星”创建塑造了文明风气。坚持以“十星”创建引领文明乡风形成,每年评选“十星级文明户”5.8万户以上。把“十星”创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度融合,依托农家书屋、道德讲堂等思想文化阵地,开展“星承家风·精神脱贫”“星耀村风·小康示范”“星淳社风·文化强县”三大行动,培植“星源罗家坡”等精神文明示范村55个,选树“十星级”典型人物200个、脱贫典型37名,涌现出全国第六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刘学举、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王焕云等模范人物。出台操办婚丧喜庆事宜“九倡导九禁止”规定,遏制了大操大办、薄养厚葬、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开展电影下乡、送戏下乡、农民运动会、民歌大赛等群众文化活动,弘扬了农村健康文化,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全面激发。

德法兼治维护了乡村稳定。探索符合竹山农村实际的有效治理路径,因村制宜制定村规民约,将垃圾治理、环境保护、尊老爱幼、勤劳致富、遵纪守法等内容纳入制度体系,将村民遵约情况与“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评选挂钩,强化了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行动自觉。推选能人治村,吸纳98名致富带头人、19名退伍军人、32名乡村医生及教师参与乡村治理,夯实了乡村自治基础。鼓励律师进村,实施17个乡镇法律顾问配备全覆盖,1800多起农村社会矛盾得到依法调处。深入开展“三查三保”“四大四包”行动,全面排查各类风险隐患,群众安全感稳步提升。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乡村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生率明显下降,赌博等不良风气有效遏止,群众治安满意度稳居全省前列。

富裕家园“有实力”

坚持以产业强县为主题、富民增收为关键,打好绿色业态组合拳,助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

农业支撑渐强。通过多年探索,形成以茶叶、食用菌、中药材、光伏为主,特色种养业为辅的产业体系,截止2018年底,累计建成茶叶面积27.7万亩、中药材4.7万亩、食用菌1061万袋、光伏69.9兆瓦,农业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132万亩,培植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2个,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24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30家,农业特色产业覆盖贫困群众达96%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0%以上,申报“三品一标”产品34个,以有机茶、优质油、放心肉、小杂粮、源头水、山野菜为主的优势产品进入北京专柜销售,圣水、十星红等知名品牌产品远销海外,农产品加工值突破70亿元。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逐步形成,带动41453户贫困户在产业链上增收致富。

工业效益凸显。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按照“稳增长、快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实施新时代“工业强县”战略,推进珠宝玉石、绿色食品、服装服饰、智能终端、健康医药、清洁能源六大产业转型升级,全县水电装机总量达96万千瓦、年产值7亿元。建成邓坪农产品加工园、鱼岭生态工业园、通济沟商贸物流园等“一区多园”,吸引云竹智能、嘉麟杰、正午袜业等一批亿元企业落户园区发展总部经济,以园区辐射乡镇建成扶贫车间142家、家庭作坊1680家,带动2.5万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支持秦巴钡盐、鑫源皂素、金龙水泥等一批企业技术改造、智能升级,走出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新路子,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农旅融合发展。坚持走农旅融合道路,整合农业优势资源,引导农业产业向农旅景区集中、景区建设向农业园区延伸,加快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发展格局,先后建成集产业发展、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十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打造小东川、观音沟、百里河、总兵安、梅花谷等集采摘体验、健康养生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示范区,建成湖北旅游名村2个,50多个贫困村通过发展体验农业、观光农业、康养农业、电商农业走生态旅游之路,大批农民经营采摘园、农家乐、民宿、电商等产业吃上旅游饭。成功举办“万里茶道·走进竹山”、中国舟钓路亚公开赛、圣水湖千人全鱼宴、农民丰收节等农事活动,推进了“女娲补天地·人间桃花源”旅游品牌广泛传播,2018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89亿元。

多年来,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质的改善,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截止2018年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06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284元,全县贫困人口减至12128户29187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正逐步实现。(作者单位:县委政研室)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