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壮丽70年征文】炊烟“去哪儿了”呢
发布时间: 2019-08-14 07:51 来源: 编辑: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胡 喆

《时间都去哪儿了》相信大家的记忆都很清晰,而“时间都去哪儿了”也许有人明白,也许有人糊涂;那么,炊烟“去哪儿了”呢?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这是邓丽君的歌,我是听着邓丽君的歌长大的人,但是,好久没听她的歌了,那天晚上在河堤上散步,不知谁用手机在播放这首歌,忽然听见“久违”的歌,悠然勾起了我的无限“思绪”。

“又见炊烟升起……”昔日村子里的炊烟是柴草、秸秆等在土灶里燃烧后,从灶台的烟囱里冒出来的“烟雾”,是村子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镜像,所以,作家说炊烟是人们房屋上升起来的袅袅云朵;画家说炊烟是人们生活中不张扬的淡淡色调。

于是,我想起了陶渊明的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里的诗句,诗里的缕缕炊烟是那么温柔、优雅;又是那么宁静、轻盈。“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风乍起,吹起一池春水”。在没有风的日子里,“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炊烟在蓝天下“喜形于色”袅袅升起;在有风的日子里,“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炊烟在风雨中“性情多变”风雨飘摇。

一缕缕炊烟描绘的是一幅幅人间生活画卷,村子里有炊烟就有人间烟火气息,有炊烟升起的地方就有家的感觉,有炊烟升起的地方就有亲人的期盼;村子里有炊烟就有人间温情存在,无论是放学路上的孩子,还是飘摇在外的游子,也无论是“带月荷锄归”的人们,还是“近乡情更怯”的亲人,看见炊烟就会有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如今“不见炊烟升起……”,我们走进乡村,看不见农家房顶上竖起来的烟囱,看不见升起的袅袅炊烟,我们走进村里亲戚家的厨房,看不见昔日的灶台,也看不见堆放的稻草、秸秆。电子打火灶、抽油烟机、微波炉……倒是很抢眼。农村的变化太大了,就像东海扬尘,让人惊叹不已,那么,炊烟“去哪儿了”呢?

“不见炊烟升起……”,炊烟“消失了”,其实,是炊烟“华丽转身了”,可以说是农村“厨房革命”的新成果。因为,现在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有的乡村已经建设成了“美丽乡村”,徽派小洋楼鳞次栉比,平整的通村水泥路“阡陌交通”,人们富起来了,生活水平有着“质”的提高,有了电饭煲,电子打火灶代替了土灶台,液化气代替了稻草、秸秆,人们炒菜做饭时,只需要把电子打火灶的开关按钮一按,液化气就立即燃烧起来了,操作非常简便,炒菜的油烟被抽油烟机“吸引”去了,既卫生又干净,我们看到的火焰是海蓝色的,非常漂亮,非常惊艳。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我想把邓丽君的这首歌改版成“不见炊烟升起,春光照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去了哪里?沧海有诗情,桑田有画意,诗情画意都美丽!”村子里的炊烟到底“去哪儿了”呢?昔日村子里袅袅升起的炊烟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昔日村子里袅袅升起的炊烟带给人们的亲切感和归属感永远刻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时光清浅,岁月嫣然,“此情可待成追忆”!

(作者地址:竹山县国际绿松石城)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