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日报)特约记者 胡光凯 报道:移民,是一个困扰全世界水利工程的共同难题;移民,也是全世界水利工程成败的关键所在!
随着我省最大的待建水电项目——总投资达43.97亿元的竹山县潘口水电站的开工兴建,这一难题便摆在了竹山、竹溪两地干群面前。
潘口水电站蓄水位达到355米高层时,涉及竹山、竹溪移民达3.5万人。其中仅竹山县田家坝镇12200多人将要成为移民。
根据工程要求,在今年10月份潘口水电站围堰截流前,290米高层下淹没区内,田家坝镇首期7247人要搬离家园,迁移新居。
故土难离,是千百年来积淀在中国百姓心中的情结。故土难舍,是潘口移民难解的心结。通过干部深入细致的工作,通过竹山、竹溪两地决策者视移民如亲人的亲民之举,为了潘口水电站顺利开工兴建,移民们虽然难离难舍,还是如期挥别家园,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泪别党支部
71岁的段声玉是田家坝镇两河村一组的一名老党员,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他与老伴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共同生活了几十年。3月23日一早,他和老伴一起来到村党支部书记刘传贵家告别。
“刘书记,说实话,我们实在离不开现在的党支部,根据移民政策,我们选择了投亲靠友到县城生活,以后的支部还不清楚在哪里,今天临行前,我们俩想把今年的党费提前交了。”话毕,夫妇俩淌下了难舍的泪水。多好的党员,多好的农民啊!想起这感人的一幕,刘传贵逢人便念叨。为了电站建设需要,他们别无选择。和段声玉夫妇一样,目前,这个村已有210多户开始在外建房、买房,迈出了外迁的第一步。
到了今年10月,整个两河村的1667人,都将成为首期移民。两河,这个古老的村庄将不复存在,沉睡库底。
建设新家园
农家四月,正是犁耙水响农忙时节。在麻家渡镇营盘河村,一幢幢粉墙黛瓦式新楼正拔地而起。这里是潘口水电站首期移民安置示范点。
在施工现场,我们见到一位农民正挥汗如雨和建筑主人施工建房。据这里的干部介绍,这位叫喻成祥的农民今年55岁,家住田家坝镇两河村,他在这里的职务是“临时楼长”。
在施工现场,这里不少农民都在外打工。为了既不误在外打工挣钱,又不能影响家里建房,便每6户选一人当临时楼长。这些楼长的职责是协调和组织施工建房,同时按期到当地政府领取移民补偿费。记者问老喻:“你当楼长,别人给你报酬吗?”老喻笑着说,“都是乡亲,要个啥报酬。”和老喻一样,奉献已经成为一种责任和一粒粒种子,撒遍了堵河两岸。
动迁第一户
4月23日,一阵阵鞭炮声在田家坝镇余家垭子骤然响起,标志着这个可安置400多人的移民安置点,迎来了首位建房移民。这位叫陈明玉的农民,多年来一直在上海打工,来这里建房,他和村子里其他移民一样有过不解和抱怨。对此,有人到政府上访。
“潘口水电站建设是大势所趋,一个地方要发展,没有大项目建设是不行的。现在的安置点不仅交通便利,而且统一按新农村规划设计,以后还能开发旅游,到时还能在家门口赚钱,不用再外出打工了。”在镇、村干部深入细致的说服下,陈明玉最终明白了这个道理。
一番比较,陈明玉第一个在村子动员全家人拆掉了老房子,在安置点住进了临时帐篷,成为南坝村移民建房的第一户。当地干部说:“陈明玉新房的一声炮响,是惜别,更是燃起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在他们的感召下,已经有30多人从上海回来到这里建房。据田家坝镇党委书记陶猛介绍,到目前,潘口水电站首期7247名移民,已有3000多人开工建房、在外买房,4000余移民去向都已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