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该村安装有太阳能路灯的“宝石大道”。
特约记者 朱本双
在竹山县,有这样一个乡镇:既浸润着女娲炼石补天美丽动人的传说,又孕育过一代工人运动先驱施洋大律师,还出现了“十星级”文明伟大创举,她就是竹山西部重镇——麻家渡镇,因农业发达、绿松石加工贸易繁荣,素有“竹山西部粮仓”和“秦巴宝石之乡”美誉。在麻家渡镇,有这样一个村:1989年,一篇反映麻家渡镇罗家坡村人精神世界的报道《腰缠万贯的精神乞丐村》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一时间各大报纸纷纷转登,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当时,人们议论最多的是“罗家坡村人‘穷’得只剩下钱了”……
繁荣文化塑新村
近几年来,竹山县委宣传部派人进驻该村,镇党委政府选派业务能力强、思想素质高的党员干部齐心协力地抓村民素质教育,开展了“十星级农户”的评选活动。通过评选活动,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整体素质,村民的面貌焕然一新。面对取得的变化,一篇篇关于罗家坡村评选“十星级农户”的报道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湖北日报》上陆续刊登,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罗家坡村也成为全国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发源地。该村为改善村民生活、娱乐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完善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功能,根据农民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的需求,日前,该村选定在村委会和村小学校门前,平整闲置场地450平方米,投工2150个,投资5万余元,地面铺设彩砖,周边陈砌花坛80平方米,栽植了花草、苗木,安装了健身器材,已建起该县第一个村民健身广场,让全村1600多群众健身和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使该村向“城镇化”建设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该村还建起了篮球场、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村民自发成立了秧歌队和民俗艺术表演队,自编自演节目,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并从江苏购回40盏太阳能路灯,沿“宝石大道”安装,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
项目拉动富新村
去年以来,罗家坡村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以群众需求为立足点和落脚点,着力抓好四件“实事工程”,让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一是立足基地建企业。村里自筹资金4万余元,购买了一套制茶加工设备,办起了村级茶叶加工企业。160户茶农实现了在家门口加工鲜叶的梦想,328亩茶园增收10多万元。二是立足产业建协会。罗家坡村是全县有名的绿松石专业村,加工专业户达180个,年产值1000多万元。以前因市场信息渠道不畅,导致部分农户的产品常期积压,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去年4月,该村成立了绿松石产业协会,实现增值400多万元,还成立了茶叶协会。“两特”产业初步形成了“基地+农户+协会”的发展格局。三是依托产业抓培训。重点在绿松石营销、加工,茶叶采摘、制作等方面,培训技术型农民或产业工人300多人;对20个贫困户免费培训了一名专业特长的劳动力,联系到上海、江苏等地企业上班,打工增收。四是普及以沼气池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项目,沼气普及率达86%,生态家园建设入户率达95%,探索出了“畜—沼—果—菜”等模式,并以此为纽带,把农家院落养殖业与庭院经济、种植业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圈里猪牛羊,院里葡萄秧,地里果茶药”的立体农业格局。抓住退耕还林机遇,探索出“退耕还林—套草养畜—种果”的新模式,形成退耕、兴林、建沼、种果互为依存的产业链和生态、效益、环保的良性循环之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