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十堰日报)通讯员 佘奕辰 报道:今年以来,竹山县主动出击,化危为机,精心打造十大亿元工程(企业),建设生态水电大县,大力推进“一主三化”进程,促进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找新路,主攻项目保发展。面对全球经济下滑之“危”和我国政府推出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之“机”,竹山县狠抓大项目、好项目,举全县之力,重点抓好10个大项目,即装机51.3万千瓦的潘口水电站、装机18万千瓦的龙背湾水电站、麻家渡重晶石开发、宝丰60万吨水泥粉磨站、千吨五氧化二钒加工、鑫银公司3000吨银300千克金选冶、肚倍规模开发、得胜铌-稀土开发、圣水茶叶综合开发、一建公司规模扩张等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带动作用,充分挖掘和释放资源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努力在新一轮县域经济发展中实现弯道超越。
产品找销路,产销对接保增长。面对全球贸易疲软之“危”和我国拉动内需之“机”,竹山县政府把产品销售提到重要议程。举办“圣水”茶叶文化节和女娲文化旅游节,实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以“圣水”品牌为主的茶叶产品县外市场销售率扩大到50%;紧跟市场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天新公司开发的高纯苯甲酸拿到了1700万元的订单,“兆华”山野菜、“福源”小杂粮等农特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抢抓水电开发和移民搬迁建房机遇,扶持新型建材产业发展,1月-7月,全县以水泥、墙体材料生产为主的新型建材产品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
增收找门路,挖潜改造保后劲。面对工业产品价格下跌之“危”和国家扶持工业之“机”,竹山县把培植优势产业作为工业经济发展重点。整合资金、土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使得水电能源、矿产开发、新型建材和农特产品加工四大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建成和在建水电站总装机达66.3万千瓦,矿产开发龙头骨干企业达到18家,农特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6家;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谋划和推进了“八大产业”、“十大亿元工程(企业)”,启动竹山经济开发区建设,着力做大做强投资平台;深入开展“解困促产,扩规增效”活动,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实施政企共建,服务重大项目建设,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竹山县的县域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1月至7月,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1亿元、财政收入1.21亿元,分别增长16.4%、30.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68亿元,增长110%;招商引资8.79亿元,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61亿元,分别增长60.7%、44%。
发展找新路,主攻项目保发展。面对全球经济下滑之“危”和我国政府推出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之“机”,竹山县狠抓大项目、好项目,举全县之力,重点抓好10个大项目,即装机51.3万千瓦的潘口水电站、装机18万千瓦的龙背湾水电站、麻家渡重晶石开发、宝丰60万吨水泥粉磨站、千吨五氧化二钒加工、鑫银公司3000吨银300千克金选冶、肚倍规模开发、得胜铌-稀土开发、圣水茶叶综合开发、一建公司规模扩张等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带动作用,充分挖掘和释放资源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努力在新一轮县域经济发展中实现弯道超越。
产品找销路,产销对接保增长。面对全球贸易疲软之“危”和我国拉动内需之“机”,竹山县政府把产品销售提到重要议程。举办“圣水”茶叶文化节和女娲文化旅游节,实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以“圣水”品牌为主的茶叶产品县外市场销售率扩大到50%;紧跟市场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天新公司开发的高纯苯甲酸拿到了1700万元的订单,“兆华”山野菜、“福源”小杂粮等农特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抢抓水电开发和移民搬迁建房机遇,扶持新型建材产业发展,1月-7月,全县以水泥、墙体材料生产为主的新型建材产品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
增收找门路,挖潜改造保后劲。面对工业产品价格下跌之“危”和国家扶持工业之“机”,竹山县把培植优势产业作为工业经济发展重点。整合资金、土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使得水电能源、矿产开发、新型建材和农特产品加工四大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建成和在建水电站总装机达66.3万千瓦,矿产开发龙头骨干企业达到18家,农特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6家;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谋划和推进了“八大产业”、“十大亿元工程(企业)”,启动竹山经济开发区建设,着力做大做强投资平台;深入开展“解困促产,扩规增效”活动,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实施政企共建,服务重大项目建设,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竹山县的县域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1月至7月,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1亿元、财政收入1.21亿元,分别增长16.4%、30.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68亿元,增长110%;招商引资8.79亿元,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61亿元,分别增长60.7%、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