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省市新闻
潘口速度--潘口乡党委服务重点工程纪实
发布时间: 2009-08-12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十堰日报)特约记者 郭齐成  胡光凯 黄治荣 记者 王锡智 通讯员 李大权 报道:两年时间顺利移民1500多人,征地近万亩,使两座总装机为56万千瓦的大中型水电站顺利开工建设,此举被人们誉为“潘口速度”。
    中南设计院一位专家在潘口水电站施工现场称,潘口水电站的建设速度居全国同类电站建设速度的领先地位。
    汉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姚树志介绍:“两大水电站的所有工程项目正高速、有序推进,可望年底前顺利截流。”
    透过“潘口速度”,人们看到的是无数个可歌可泣的动人画面,听到的是无数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体验到的是一个基层党组织的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
    它就是2009年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竹山县潘口乡党委。
    用“潘口速度”竭诚服务业主
    潘口,两座大中型水电站所在地。这里地处城郊,交通便利,群众生活富裕。在这样一种环境和条件下,动迁移民、拆迁征地,群众不愿意,干部不忍心。但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全县人民更好更快地奔向小康之路,乡党委一班人上服从国家建设大局,下关注群众生产生活实际,谱写了一曲曲和谐移民、和谐拆迁的交响乐。
    2008年12月29日,小漩水电站开工。这天,潘口乡党委作出决定,乡政府和乡直机关干部取消双休日。所有干部每半个月轮休一天。也就是这座电站开工不几天,乡党委突然接到县委、政府的通知:“因潘口水电站临建工程的需要,必须在一个星期内将潘口河口27户农户全部搬迁,并将所有房屋拆迁完毕。”
    事前没有接到业主征地通知,又是大雪纷飞的冬天,这么多的人迁到什么地方,住到什么地方?乡党委主要领导真是一筹莫展。为了确保工程的需要,当晚乡党委召开紧急动员会,60多名乡村干部踏着厚厚的积雪连夜来到了潘口河口,逐家逐户做工作。
    “你们这哪里是修电站,简直是在打仗。”面对上门做工作的乡村干部,不少群众愤愤地说。
    曾进军是一名老党员,三层新楼建好才一年多时间,拆迁的突破口就选择到了他家。
    电站要修是势在必行,党员带头支持建设也是责无旁贷。乡党委书记陈汉华与曾进军的一夜长谈,使老曾选择了带头搬迁。第二天一早,老曾就动员家人搬迁并住进了村小学的过渡房。
    当挖掘机轰鸣着铲向他的新房时,曾进军这位坚强的汉子,忍不住泪水长流。而此时,在现场坐镇拆迁的陈汉华也不由得湿润了双眼。
    此刻,对曾进军一家是难舍难弃,对陈汉华等干部来说是更多的感动。“多好的党员,多好的群众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陈汉华说,在群众身上,我深切感受到了什么叫奉献。
    不到一个星期,潘口河口27户村民全部迁离,所有房屋全部拆迁完毕。施工业主的各类工程车辆顺利进场施工。
    今年7月的一天,在潘口乡小漩电站左岸,乡党委书记陈汉华和20多名乡干部一起逐块测量电站的最后450亩工程用地。“我们要用与工程赛跑的速度,在月底完成所有征地任务,以确保小漩电站能够和潘口电站同时截流。”望着机声隆隆的施工现场,陈汉华边用毛巾擦汗,边不时叮嘱征地干部。
    用“潘口速度”营造和谐家园
    潘口乡不仅要完成电站建设的工程用地,同时要迁移和接收外乡镇的移民。和其它乡镇相比,他们承担的责任更重,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更多更突出。采访中,竹山县领导这样介绍。
    “两年多来,移民与业主有矛盾,我们就是协调员;移民建房,我们就是施工员;移民要搬迁,我们就是搬运工。”采访中,潘口乡党委副书记陈厚伦如是说。
    “只要移民有需求,干部就要尽力办到,只要业主有需要,干部就要迅速赶到现场。”这是潘口乡党委对所有干部的要求。
      今年夏初以来,因潘口电站施工爆破作业,造成潘口河村6组5户农房墙体震裂。因多次交涉未果,6月12日,这6户组织20多人围堵了电站施工的一处工地,接到业主的告急之后,乡党委书记陈汉华不到20分钟就赶到现场,经过耐心劝解说服,终于劝开围堵的村民。在与业主没有达成受损房屋补偿的情况下,潘口乡主动建好过渡房,将这些农户安全搬迁了。
    “有困难找党委,有怨气找干部。”这是潘口乡党委对移民的承诺。
    今年1月12日,从田家坝迁到潘口河村的一位村民与当地村民发生了矛盾,本是一个人的矛盾迅速演变到新老村民之间的矛盾,一场200多人的群体械斗一触即发。潘口乡党委接到报告之后,半小时内组织10多名干部赶赴现场,通过说服教育,第一时间平息了这起群体事件。结合这起事件,乡党委在全乡7个有移民的村建立了“谈心室”和“便民室”。移民有想法,可以到谈心室找干部谈心。一些地方由于移民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需要到村、乡办理一些事务,只需到便民室给村干部一个预约,所有事务均可由村干部代理。两年多时间,这里乡、村干部共为移民代理办事700多件次。
    用“潘口速度”助移民致富
    迁得出,住得安,富得快,是检验“潘口速度”的重要标尺。潘口河村移民何先华站在自家新楼前,望着地里长得像牛角一样的玉米棒,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原住潘口乡渔岭村的何光华,一家3口,老房建在潘口电站的导流洞上,电站的开工兴建,老何便成了3万多移民的首迁对象。
    要迁离生养了自己祖祖辈辈几代人的故土,年已60岁的何光华很是舍不得。面对上门做工作的乡政府干部,老何与干部们玩起捉迷藏,让上门做工作的干部一次次扑空。可最终,老何没有躲过快速出击的干部“围堵”,最终和干部们面对面坐在了老房子的大院里。乡干部语重心长地说,既然让你迁出这个老屋场,我们当面向你承诺,必然让你比现在富得快。面对干部们描述的移民新生活,老何终于动心了。
    2007年9月30日,何光华在县、乡干部的敲锣打鼓声中搬到了交通便利的潘口河村,并在移民政策的扶持下,建起了三间新楼。
    “迁得出、住得安、富得快”是潘口移民工作的重要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短短两年多时间,潘口乡内迁和接收安置外乡镇移民1500多人。这些移民都被安置到了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新农村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村庄入住,让他们短短两年多时间便过上了老何家一样的幸福生活。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