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小区美观优雅,排排绿树苍翠欲滴,广告灯箱绚丽多姿,健身广场劲歌曼舞。深冬时节,漫步在全国文明城镇――竹山县城,如家的温暖荡漾在心间,秀美风景入画来。
以人为本换新颜
竹山县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狭小的城市空间,制约了县城发展。2004年,竹山县结合山水优势,请来省内外专家对县城重新规划设计,一个山青、水秀、城美的山水园林城市蓝图绘就。
随之,新一轮的老城大改造、大拆迁全面展开。面对城市拆迁这一个众所周知的难题,县长佘立柱说:“我们要走出一条以人为本的和谐拆迁之路。”围绕这一理念,城建部门组建了10多人的老城改造指挥部,会同街道办事处的同志一起做拆迁户的工作。城建局长沈军介绍说:“选派的这批干部在乡镇基层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也深知百姓疾苦,让他们做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短短3年多时间,按照“政府主导,业主负责,整体推进,政策配套,先安置后迁移”的思路,600多户老城区居民顺利搬迁,没有出现一起强制拆迁事件。拆迁和改造城区面积20多万平方米,县城面积由原来的3.2万平方公里拓展到现在的5万平方公里。
在新楼阳台上晒太阳的拆迁户方家斌说:“一家4口人,原住在不足70平方米的百年危房中,城市改造让他一家住上了110平方米的花园式楼房,日子是一天更比一天好。”
堵疏相济造家园
格调高雅的户外广告,热闹非凡的专业市场,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
几年前,由于没有专业市场,占道经营者不时可见,提篮叫卖者熙熙攘攘。3年来,竹山城管堵疏相济,如今这一切已难觅踪迹。
3年间,竹山县结合城区改造,通过招商引资,每年投资1亿多元,先后建起了蔬菜、装修建材、珠宝等7个专业市场。
曾经一脸愁容被城管撵得满街跑的个体菜贩谭孝兰,如今脸上笑开了花。她今年迁进西关蔬菜大市场后,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她感慨地说:“以前没有菜市场,居民也习惯在街上买菜,现在有了市场,罚款没有了,收入增加了,日子也好过了。”
堵疏相济造家园。竹山县坚持以疏导维护为主,先后出台了卫生管理、户外管理、集市管理等制度,同时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向市民开展文明素养教育,每年定期开展十星级居民、十星级社区、十大文明市民等评选表彰活动,引导市民把县城营造成自己和谐的家园。
生态彰显秀县城
清清堵河水,翩翩鹭鸟飞。时值严冬,竹山县城的堵河之上,呈现出一道生态奇观,大批白鹭时而盘旋嬉戏,时而浪里捉鱼。
在河堤上散步的老人周成银感慨地说:“县城变绿了,变美了,环境变好了。”
浙江客商吕正明见证了竹山县城生态环境的巨变,也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他说:“当年县城晴天满街灰,雨天满街泥,河道臭气熏天,房地产开发生意很差。”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县城成为当地人宜居的梦想花园,他抢抓机遇建起多个花园式小区,并迅速成为当地房地产中的“龙头老大”.
生态环境的改善,大量外地客商纷至沓来。北京京能、河南小浪底、汉江集团前来开发水电,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客商纷纷移师竹山。“让群众共享生态水电城、文明县城、最佳宜居城和文化旅游城的成果。”竹山县委书记沈学强说。
城在林中,园在城中,蓝天、青山、绿地、碧树的城市格局已初步显现,竹山也因此在去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城镇”荣誉称号。“巍巍长堤夹两岸,一湖碧水似锦缎;几声汽笛惊飞鸟,人在画中不知返。”一位作者这样描绘竹山县城的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