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十堰日报)特约记者 胡光凯 郭齐成 记者 刘焱清 王锡智 报道:竹山,古称上庸,这里与黄河流域的古殷商之地一样,同是中华文化之摇篮,在辉煌文明的推动下,上庸曾经盛极一时。而今,竹山人以勤劳和智慧正书写着新的辉煌篇章。
资源富集
千里堵河穿越于秦巴深山之间,留下了富甲一方的水能、矿产、生物等资源。据勘测,这里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达100万千瓦,居全国县级第四位。全县已探明C+D储量的矿产8大类32种,潜在价值超过1万亿元,是中国绿松石之乡。全县生物品种3200多种,是“中国肚倍之乡”和“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
竹山有独特的生态人文优势,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康熙字典》等历史典籍记载的女娲炼石补天圣地,是辛亥首义元勋张振武、“二七”先驱施洋大律师、国画大师袁伯涛、剪纸宗师余曼白的故乡。同时,又是备受全国瞩目的“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发祥地和全国文明县城。
今年2月中旬,由世界品牌组织、美中经贸投资总商会、世界500强全球合作组织联合推选的共和国六十年最受关注的“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200强”在日本东京揭晓,竹山县榜上有名。
抢抓机遇
丰富的水能资源,一路流金淌银,是上苍赐予竹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财富。开发优势资源,实现富民强县,是一辈又一辈竹山人民的共同梦想。
资源丰富、经济贫困是竹山最大的县情。长期以来,竹山人也曾尝试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由于种种原因,竹山民贫财弱的面貌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新世纪伊始,竹山县委、县政府将目光聚焦到优势资源上来,着力培植水电能源、医药化工、有机食品、特色矿产品开发等特色产业,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生态建设为根本,以水电产业为支撑,确立了“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的科学发展之路。
可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国家投资方向调整,投资体制和融资机制的深刻变革,水电开发将由以政府投资开发为主逐步转变到以市场融资开发为主,谁来开发潘口水电站?竹山的决策者们面临艰难的抉择。
是国家来投资?省电力主管单位来投资?还是市县地方政府来投资?
西方谚语: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阿拉伯商人的格言:机遇是创造出来的。
竹山人说:我们要主宰自己的未来!
如果说潘口水电站几起几落,那错过的机遇是等来的、遇上的,或是“分配”来的,我们没有主宰的权力,那么,而今要想这一项目尽快上马,则必须寻找机遇,抢抓机遇,乃至创造机遇!
水秀藏富路,山青孕商机。以潘口水电站为龙头的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培育大产业,以大产业推动大发展,是竹山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7年10月28日,是一个永载竹山史册的日子,历经44年、跨越半个世纪梦想与期盼的潘口水电站终于开工兴建。投资44亿元、装机51.3万千瓦的潘口水电站的开工,标志着堵河水电开发的序幕全面展开。
从松树岭电站的投产到竹山县建成的第一个最大水电站——霍河水电站的股权转让,从潘口水电站的顺利开工到堵河流域水电的全面开发,彰显出竹山人创造机遇的能力、把握机遇的智慧。
凝心聚力
先进的经济思想和经营理念实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现,竹山人有理由让资源性“后发优势”得以充分展现。
被誉为世界绿松石之都的竹山县,17个乡镇12个有绿松石矿,已探明的地质储量占世界总量的70%,全县每年加工绿松石产品的80%远销海外。
村村寨寨炮声响,各乡各镇开矿忙。这是上世纪末竹山县绿松石矿无序开采的真实写照。
“资源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但只有把这种资源做成强势产业,资源优势才能转变成富民强县的发展优势。”竹山县委书记沈学强的认识充满着辩证法。
也正是这样,从今年初开始,竹山县的大小绿松石矿洞一律关停,矿山无序开采,绿松石恶性竞争将成为历史。随之,投资2亿元的绿松石交易中心正式兴建,竹山将进入一个以卖“石头”到卖“宝石”的新时期。
优势资源优先开发,优势资源招商开发,优势资源科学开发,竹山县在水电、矿产、烟叶、茶叶、旅游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初步成效。
科学发展观让竹山人民越来越感悟到坚持走市场经济的路子、科学开发优势资源的重要意义。
汉江集团、小浪底集团、京能集团等国内电力巨头来了,潘口、小漩水电站顺利截流,龙背湾电站如期开工,竹山水电开发取得了初步成效。
去年,竹山县完成生产总值超过30亿元,人均达到7100元,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了2005年以前投资总和。工业化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去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30亿元,规模企业达到80家,水电能源、特色矿业、农产品加工三个产业集群基本形成,水电开发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县通村水泥路达到2013公里,3870户贫困户顺利实施搬迁扶贫,迁移人口达到15249人,配套建设“三改一建”3.5万户,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堵河干流潘口、小漩、龙背湾三大水电站建设和移民安置深入推进,堵河全流域、全梯级开发的高潮全面掀起,预计到2013年堵河水电开发的任务基本完成,竹山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水电大县。在水电开发和移民安置大局已定的新形势下,下一步竹山发展的思路是什么,重心是什么,成为本届县委、县政府不得不认真思索的重大问题。
水电开发更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近5年来,竹山县完成人工造林26万亩,建起了400公里的堵河绿色走廊,并在堵河源建起了102万亩的自然保护区,走出了一条“人栽树、树涵水、水发电”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也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起了一道生态屏障。
“桃花满天,花香绕山间,溪水潺潺,轻轻流花瓣……”这首由竹山人自己创作“拥抱桃花源”的歌曲,诠释了竹山人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期盼。
2009年,竹山县委、县政府通过广泛调研,并从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学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及省农科院等大专院校请来专家学者对全县的水电、矿产、茶叶、旅游、生物医药等特色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论证,从而进一步廓清了发展思路。一个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经济市场化、社会信息化和城乡一体化步伐,致力建设水电大县、矿业富县、茶叶名县、旅游新县和山区经济强县的新理念由此应运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