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消息 一样的快捷,一样的安全;一样的舒适,一样的方便:最高时速120公里,可连续行驶500公里以上……不一样的是,这是一辆纯电动客车。今年6月,客车又一次载着四方宾客,从武汉安全驶抵襄樊。令人称奇的是,这车的研发人,是一名农民发明家,名叫曹青山,现在是襄樊高新青山电动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只是湖北千军万马科技创新大军中的一员。
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说,自主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湖北突出的优势在科教,崛起的希望在创新。要把自主创新写在湖北发展的旗帜上,努力实现湖北科教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转变,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湖北,已经吹响了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集结号。
做强光谷,更放大光谷
这里是中国第一根光纤、第一套独具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长距离光传输系统诞生的地方。
这里是主导制定了5项国际标准、80项国家标准、110项行业标准,拥有6300多项专利的地方。
这里,国际金融危机吹不“冷”。2009年至今年7月,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在25%以上。
她,就是被誉为“中国光谷”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从光电子信息产业起步,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服务业四大产业阔步向前,今天的光谷,已成为湖北乃至整个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制高点,辐射和带动了全省自主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2009年12月8日,继北京中关村之后,武汉东湖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示范,意味着引领和放大。
光谷是领跑者。“光电子信息技术起源欧美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在这个领域,我们一直受制于人。但正是依靠了我们的科技创新和光谷建设的集聚效应,中国光电子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的技术与产品领先世界。”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峰火科技集团的当家人童国华告诉我们。目前,光谷的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已居世界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5%,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5%。一根长1米、直径50毫米的光纤棒,国际上通常只能拉长到1000公里,光谷人却把它拉长至2000公里。
下一代光盘产业,光谷人同样领先一步。2009年1月,由武汉光谷新光电公司与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等机构集体攻关研发成功的“红光NVD高清视盘机”在光谷全球首发上市,打破了西方数十年行业技术垄断,迎来光盘产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新跨越。
科技创新,不仅创造奇迹,更创造效益。光谷现有规模以上企业900多家,是中国上市公司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省长李鸿忠意味深长地说:光谷,在“谷”不在“光”。
光谷是辐射器。今年1月,光谷企业华工科技在毗邻武汉的鄂州葛店经济开发区建起了“分号”——葛店激光产业园,将高性能数控等离子切割成套设备生产项目“外迁”至鄂州。今年上半年孝感分园创造了1.23亿元的产值。
随着光谷的“光速”发展,土地资源相对紧张,而武汉城市圈内的8个中小城市,却常常因“筑巢难引凤凰来”而发愁。“所以,我们通过兴建‘园外园’、招商合作、研发合作、人才交流、管理输出等多种方式,助推周边地市高新产业发展。”东湖开发区管委会党工委委员卢胜说。目前,东湖开发区已在武汉周边地市,先后建设成中国光谷孝感光电产业园、咸宁产业园、仙桃产业园等一批分园区。仅葛店分园,就有20多家光谷企业在此投资,年增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亿元以上。
光谷是风向标。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情况下,光谷交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当年,东湖开发区以43.4%的惊人速度实现跨越增长,全年2200亿元的高新技术产值,占到了武汉工业总产值的四成。如今的东湖开发区,俨然已成为武汉三镇之外的“第四镇”。
向光谷看齐,向创新致敬。湖北其他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同样高歌猛进。
荆门市主抓“循环经济”,通过科技创新,已形成粉煤灰、废气、废渣,乃至废旧电池、废旧电视、冰箱、电脑等“变废为宝”的多条循环产业链。仅废弃资源再利用就为荆门相关企业增效60亿元以上。
宜昌市着眼“绿色增长”,在磷矿开发上,利用自主创新技术,改写了“嫌贫爱富”低层次开发的历史,把低品位的磷矿吃干榨尽;食品医药产业百舸争流,大小企业竞相推陈出新。如今,宜昌产品以绿色优势,创造了6个产品产量世界第一、两个亚洲第一、11个全国第一。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燎原之势。过去被当作边角余料的黄磷,在湖北被加工转化为磷酸铁锂,成了电动汽车电池的先进原料。前不久,国家批准建设22个新能源研发中心,有4个花落湖北……去年,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38亿元,增长22%,实现增加值1331亿元,增长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10.4%,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28%,全省的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重视所在,更重视所用
光谷的背后,是120余所大专院校、140多家国家和省(部)的重点实验室、1300多家科研机构、50多位院士……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如此得天独厚的科教资源,让湖北人很是自豪,也让兄弟省份羡慕不已。
但是,“所在”与“所用”,毕竟不完全是一回事。“丽珠得乐”花开湖北,却结果珠海;“如意纺”专利源自湖北,却花落山东……
自得没有意义,困惑无济于事。
掌握创新技术固然重要,但最先运用创新技术却更有意义。新技术,也是一种市场的要素,是可以流动的。所在,不等于所用;所用,才是真正的所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东湖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刘传铁说,制度高于技术。制度就是市场环境。环境好了,新技术等市场要素,就会按照市场规律流到你那儿去。
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湖北人已在路上。两年前,湖北省高调提出,“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市场主体多了,创新的激情和总动力就大了。对此,湖北省政府一位领导指出,“市场主体是发展市场经济、积累社会财富的基本力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越管市场主体越多,越管经济越活,那才是真本事、大本事。”这些年,湖北的市场主体逐年增多,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咸宁市市长任振鹤告诉记者,咸宁市民营企业在过去的3年里,发展到2万多家。去年,全省新增各类企业11700多户,同比增长18%。
湖北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着力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是对创新的源头进行深度开掘,让更多的智慧变成科技创新成果;再就是,在培育市场主体、改善市场环境上下功夫,增强市场主体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吸纳和运用能力。
让科技成果真正“为我所用”,湖北不断从体制机制上探索创新。
随着《湖北省科技进步条例》的出台,现在湖北不少高校按条例要求,把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纳入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鼓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去创业,让自己的科研成果走进市场。对此,2008年,湖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速全省高新技术发展的意见》,制定了“4个70%”的激励政策,明确“可将成果形成股权的70%奖励给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等。
襄樊虽然是湖北的副中心城市,但经济仍然欠发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缺资金,少技术。市委书记唐良智说,我们求不得所在,就力求所用。近年来,襄樊市用市场手段,不仅与湖北省内著名高校密切合作,而且,还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省外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现在,襄樊的一家企业在复旦大学建立了实验室,另一家企业在华中科技大学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去年,全市申请专利达2302件,是2006年的两倍。为了示范和消除风险投资公司的担心,去年,襄樊市政府出资3000万元,与风险投资公司共同设立了襄樊风险投资基金,帮助回天胶业、台基半导体等两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创业板成功上市。良好的投资效益和示范效应,引得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企业来襄樊寻找客户。8月底,将有100家风险投资公司到该市,与民营中小企业进行对接。如今,该市9家企业入选全省44家高新技术上市后备企业。谈到深圳少科教资源却云集高新技术产业的现象时,唐良智说,我们就是要努力让襄樊成为湖北的深圳!让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为襄樊所用。
重视投入,更重视市场。让社会资本分享科技创新的成果,同时也分担可能失败的风险。有专家强调,科技创新能否成燎原之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投资事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从省到市,湖北以有限的财政资金与社会风险投资机构,共同组成基金或新的风险投资公司,示范性地扶持成长性好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成效明显。目前,风险投资,正日益成为湖北企业科技创新的助推器。
在湖北采访,多次听到这样一个词——“首用”。对自主创新的产品,政府部门带头“首用”,因为,“用”就是支持,“用”才能发现问题,“用”才能促进完善,“用”企业才有信心。
“十一五”以来,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利税规模、增加值等指标,节节攀高。今年上半年,全省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01.54亿元,同比增长34.8%,增长速度高出同期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7个百分点。
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说,自主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湖北突出的优势在科教,崛起的希望在创新。要把自主创新写在湖北发展的旗帜上,努力实现湖北科教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转变,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湖北,已经吹响了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集结号。
做强光谷,更放大光谷
这里是中国第一根光纤、第一套独具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长距离光传输系统诞生的地方。
这里是主导制定了5项国际标准、80项国家标准、110项行业标准,拥有6300多项专利的地方。
这里,国际金融危机吹不“冷”。2009年至今年7月,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在25%以上。
她,就是被誉为“中国光谷”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从光电子信息产业起步,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服务业四大产业阔步向前,今天的光谷,已成为湖北乃至整个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制高点,辐射和带动了全省自主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2009年12月8日,继北京中关村之后,武汉东湖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示范,意味着引领和放大。
光谷是领跑者。“光电子信息技术起源欧美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在这个领域,我们一直受制于人。但正是依靠了我们的科技创新和光谷建设的集聚效应,中国光电子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的技术与产品领先世界。”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峰火科技集团的当家人童国华告诉我们。目前,光谷的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已居世界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5%,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5%。一根长1米、直径50毫米的光纤棒,国际上通常只能拉长到1000公里,光谷人却把它拉长至2000公里。
下一代光盘产业,光谷人同样领先一步。2009年1月,由武汉光谷新光电公司与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等机构集体攻关研发成功的“红光NVD高清视盘机”在光谷全球首发上市,打破了西方数十年行业技术垄断,迎来光盘产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新跨越。
科技创新,不仅创造奇迹,更创造效益。光谷现有规模以上企业900多家,是中国上市公司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省长李鸿忠意味深长地说:光谷,在“谷”不在“光”。
光谷是辐射器。今年1月,光谷企业华工科技在毗邻武汉的鄂州葛店经济开发区建起了“分号”——葛店激光产业园,将高性能数控等离子切割成套设备生产项目“外迁”至鄂州。今年上半年孝感分园创造了1.23亿元的产值。
随着光谷的“光速”发展,土地资源相对紧张,而武汉城市圈内的8个中小城市,却常常因“筑巢难引凤凰来”而发愁。“所以,我们通过兴建‘园外园’、招商合作、研发合作、人才交流、管理输出等多种方式,助推周边地市高新产业发展。”东湖开发区管委会党工委委员卢胜说。目前,东湖开发区已在武汉周边地市,先后建设成中国光谷孝感光电产业园、咸宁产业园、仙桃产业园等一批分园区。仅葛店分园,就有20多家光谷企业在此投资,年增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亿元以上。
光谷是风向标。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情况下,光谷交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当年,东湖开发区以43.4%的惊人速度实现跨越增长,全年2200亿元的高新技术产值,占到了武汉工业总产值的四成。如今的东湖开发区,俨然已成为武汉三镇之外的“第四镇”。
向光谷看齐,向创新致敬。湖北其他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同样高歌猛进。
荆门市主抓“循环经济”,通过科技创新,已形成粉煤灰、废气、废渣,乃至废旧电池、废旧电视、冰箱、电脑等“变废为宝”的多条循环产业链。仅废弃资源再利用就为荆门相关企业增效60亿元以上。
宜昌市着眼“绿色增长”,在磷矿开发上,利用自主创新技术,改写了“嫌贫爱富”低层次开发的历史,把低品位的磷矿吃干榨尽;食品医药产业百舸争流,大小企业竞相推陈出新。如今,宜昌产品以绿色优势,创造了6个产品产量世界第一、两个亚洲第一、11个全国第一。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燎原之势。过去被当作边角余料的黄磷,在湖北被加工转化为磷酸铁锂,成了电动汽车电池的先进原料。前不久,国家批准建设22个新能源研发中心,有4个花落湖北……去年,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38亿元,增长22%,实现增加值1331亿元,增长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10.4%,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28%,全省的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重视所在,更重视所用
光谷的背后,是120余所大专院校、140多家国家和省(部)的重点实验室、1300多家科研机构、50多位院士……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如此得天独厚的科教资源,让湖北人很是自豪,也让兄弟省份羡慕不已。
但是,“所在”与“所用”,毕竟不完全是一回事。“丽珠得乐”花开湖北,却结果珠海;“如意纺”专利源自湖北,却花落山东……
自得没有意义,困惑无济于事。
掌握创新技术固然重要,但最先运用创新技术却更有意义。新技术,也是一种市场的要素,是可以流动的。所在,不等于所用;所用,才是真正的所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东湖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刘传铁说,制度高于技术。制度就是市场环境。环境好了,新技术等市场要素,就会按照市场规律流到你那儿去。
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湖北人已在路上。两年前,湖北省高调提出,“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市场主体多了,创新的激情和总动力就大了。对此,湖北省政府一位领导指出,“市场主体是发展市场经济、积累社会财富的基本力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越管市场主体越多,越管经济越活,那才是真本事、大本事。”这些年,湖北的市场主体逐年增多,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咸宁市市长任振鹤告诉记者,咸宁市民营企业在过去的3年里,发展到2万多家。去年,全省新增各类企业11700多户,同比增长18%。
湖北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着力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是对创新的源头进行深度开掘,让更多的智慧变成科技创新成果;再就是,在培育市场主体、改善市场环境上下功夫,增强市场主体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吸纳和运用能力。
让科技成果真正“为我所用”,湖北不断从体制机制上探索创新。
随着《湖北省科技进步条例》的出台,现在湖北不少高校按条例要求,把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纳入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鼓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去创业,让自己的科研成果走进市场。对此,2008年,湖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速全省高新技术发展的意见》,制定了“4个70%”的激励政策,明确“可将成果形成股权的70%奖励给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等。
襄樊虽然是湖北的副中心城市,但经济仍然欠发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缺资金,少技术。市委书记唐良智说,我们求不得所在,就力求所用。近年来,襄樊市用市场手段,不仅与湖北省内著名高校密切合作,而且,还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省外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现在,襄樊的一家企业在复旦大学建立了实验室,另一家企业在华中科技大学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去年,全市申请专利达2302件,是2006年的两倍。为了示范和消除风险投资公司的担心,去年,襄樊市政府出资3000万元,与风险投资公司共同设立了襄樊风险投资基金,帮助回天胶业、台基半导体等两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创业板成功上市。良好的投资效益和示范效应,引得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企业来襄樊寻找客户。8月底,将有100家风险投资公司到该市,与民营中小企业进行对接。如今,该市9家企业入选全省44家高新技术上市后备企业。谈到深圳少科教资源却云集高新技术产业的现象时,唐良智说,我们就是要努力让襄樊成为湖北的深圳!让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为襄樊所用。
重视投入,更重视市场。让社会资本分享科技创新的成果,同时也分担可能失败的风险。有专家强调,科技创新能否成燎原之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投资事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从省到市,湖北以有限的财政资金与社会风险投资机构,共同组成基金或新的风险投资公司,示范性地扶持成长性好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成效明显。目前,风险投资,正日益成为湖北企业科技创新的助推器。
在湖北采访,多次听到这样一个词——“首用”。对自主创新的产品,政府部门带头“首用”,因为,“用”就是支持,“用”才能发现问题,“用”才能促进完善,“用”企业才有信心。
“十一五”以来,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利税规模、增加值等指标,节节攀高。今年上半年,全省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01.54亿元,同比增长34.8%,增长速度高出同期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7个百分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