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省市新闻
探路搭桥勇先行——竹山县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百里城镇带纪略
发布时间: 2010-12-06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竹山县城全貌
省委书记罗清泉(左二)、市委书记陈天会(右一)、市长周霁(右二)在竹山县调研城乡一体化建设
肚倍产业喜获丰收
麻家渡镇柿树坪花园式民居
竹山县拥有13万亩优质高香型生态茶园
竹山县建成高品质烤烟基地2万余亩

    文/黄隆颂梁冲 图/邵义龙 贺茂堂 李俊 袁平凡

    成绩: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五年实现了县域经济总量翻番

    隆冬时节,竹山县城镇带建设现场到处是一片火热景象:整齐划一的庸派新居与日俱增,赏心悦目;通组到户的水泥路网蜿蜒延伸,车行如织;村村寨寨,美景如画;家家户户,干净亮堂;茶园连片,油菜碧绿,果树傲霜,工厂林立。

    近年来,竹山县按照省委 “两圈一带”、市委“一统三分”战略统一部署,抢抓发展机遇,以“一城两线”(县城,236、305省道沿线)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统筹城乡、试验示范、先试先行,全力推进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五年实现了县域经济总量翻番目标,探索出了一条山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路子。

    着眼长远绘蓝图

    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堵河水电大开发、谷竹高速公路建设是竹山的发展机遇。近年来,竹山县把新农村建设与移民新村建设、谷竹高速路拆迁安置、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省新农村试点镇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有机结合,以百里城镇带和文明走廊建设为平台,按照“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的原则,围绕 “产业效益明显、居住条件改善、村镇环境整洁、公共服务配套、社会文明和谐”五大目标先试先行,坚持以高水平规划统揽全局,以特色产业开发致富群众,以基础设施配套改善面貌,以充分整合资源保障投入,以十星级系列文明创建激发活力,以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保障,全力谋划城乡一体化发展布局,先后编制完成了全县新农村建设规划、《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和工业园区、村镇建设、特色产业、农田水利、交通物流、生态保护、社会事业、文明创建、基层组织、乡村旅游十大专题规划,指导乡镇编制了区域发展和村庄建设规划,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

    在规划的区域定位上,结合现有发展基础,确立水电开发区、旅游开发区、“道口”经济区、农业示范区、工业集聚区、特色民居区,逐片、逐村、逐点规划,做到规划布局合理、发展方向明确;在规划的建设模式上,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类指导,探索特色产业型、村庄整治型、田园风光型、以企带村型、设施配套型、旅游开发型、迁村腾地型、改革创新型等多种建设模式;在规划的组织推进上,以一城两线(县城,襄关线、鲍双线)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区为突破口,按照一步规划到位、分步组织实施原则,试点示范,先试先行,致力把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打造成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区、试验区,以线带面,全面铺开;在规划的执行落实上,坚持适度超前与量力而行相结合,引导树立规划管总意识,建立规划更改和执行机制,对规划项目安排到时间节点、责任落实到单位,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创新领导机制,坚持“县级统筹、镇村组织、部门帮扶、全民共建”,探索建立了领导谋划在县、工作落实在乡镇、具体实施在村组农户的五级联创工作机制,成立了城乡一体化建设指挥部,组织县直90多个单位与创建村开展“双联双助”、“共驻共建”,坚持县级领导联系乡镇、重点村、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制度,形成了合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领导格局。创新投入机制,对争取到的建设项目,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集中集成、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累计整合1亿多元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十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和305省道沿线村庄整治,有效吸引了社会投入,提高了资金效益。创新激励机制,坚持“试点示范、有序推进”原则,各行各业抓典型,各乡各镇办示范,定期组织观摩学习、竞赛评比,重奖先进典型,激励奋勇争先,形成了农民创家业、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的良好格局。创新督查机制,按照建设规划和年度目标量化考评办法,任务分解到单位,时间安排到月份,责任落实到个人,旬检查、月报告、季度通报、半年考评、年终兑现。全县上下形成了人心思富、人心思干、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

    依托资源壮产业

    竹山是中国肚倍之乡、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中国绿松石之乡,水能、矿产、生物和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按照产业富民的要求,该县科学推进优势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生态特色产业,制定“南电北矿”和“南部烤烟西部茶、东部肚倍北果杂、畜牧养殖建小区、城郊蔬菜标准化”的产业布局,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重点发展茶叶、烟叶、肚倍、林果、蔬菜、畜牧等六大特色产业,培植十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集中建设潘口水电经济开发区、城关工业园、桥东医药化工园、武当国际绿松石城、宝丰工业园五个工业发展集中区,产业分布到区,项目实施到点,实现城乡一体、以工促农、农工互动。目前,全县已发展生态特色产业基地80万亩,基本形成了以“两山一岗”(大观山、大泉山、九里岗)为主的茶叶板块,以南部乡镇为重点的烟叶板块,以东南片为重点的肚倍片区,以县城周边乡镇为核心的林果产业带,以县城郊区为主的专业蔬菜生产示范区。为做好产业深加工、增强市场竞争力,该县全力培植龙头企业,引进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7家,培植发展农产品加工、购销企业91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94个;培育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的产业示范户1.5万户。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示范大户带动农户近10万户。

    改善民生促和谐

    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竹山县统筹城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该县整合相关项目,全力实施水、电、路、气、房、基本农田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全县累计修建通村水泥路2300公里,行政村水泥路通达率达到100%,基本形成了县内“2小时交通经济圈”;兴建各类饮水工程10073处,解决了17.3万亩农田灌溉、17万人饮水困难和1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7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竹山县因此先后荣获“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示范县”和省、市“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称号;实施扶贫搬迁3135户12540人,配套建设“三改一建”4万户,40%的农户建起了沼气池,竹山县由此被授予“全省农村沼气建设先进县”;全县累计完成土地整理6万亩,是全省低丘岗地改造示范县;先后整合各类涉农资金1亿多元,实施扶贫项目439个,被列为全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县”和全省“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县”,涌现出一批国家、省、市新农村建设和整村推进试点示范文明村。按照“六有”(坡屋顶、马头檐、羊角翘、白粉墙、朱红门、格子窗)“四化”(房屋亮化、晒场硬化、花园绿化、环境净化)标准,集中开展以“八清八建”(清垃圾建垃圾箱、清污水建涵管渠道、清杂物建花坛草坪、清路障建标志标牌、清乱搭乱改建文明公约、清广告标语建温馨提示牌、清卫生死角建保洁机制、清废旧物品建回收网点)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卫生整治和村镇规范管理,全力推进“一城两线”沿线村庄整治,完成“秦巴庸派”风格农房新建和改造3064户,累计修建公路沿线生态景观带2.2万米,新建塑钢栅栏3万米、完成绿化植树130多万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擂鼓镇护架至烟墩梓公路沿线,90%以上的农户成为“秦巴庸派”风格农房的样板户,一条整洁靓丽的庸派民居风景线就此形成。

    围绕群众关注的“入学难、就医难、就业难”等民生难题,竹山县大力整合县内教育、文化、卫生、计生等公益性服务资源,集中各类专项资金,加快推进乡镇中心学校、中心卫生院、计生服务站、文化活动中心、村卫生室和文化活动室规范化建设,统筹发展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医疗卫生防疫、计划生育服务、群众文化活动、就业市场、社会保障等网络,建立边远山区社会事业人才定向培养、选聘、派遣保障机制和城区优秀人才到边远山区、基层一线支教、支医、对口帮扶、挂职锻炼等制度,努力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全县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5.4%,80%的农村五保对象实现了集中供养,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全县17个乡镇全部建起了综治维稳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178个行政村建起了综治维稳室和便民服务室,村级组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

    该县还把农村新社区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突破口,选取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人口集中区,采取“五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设施、统一标准、统一风格、统一政策)办法,创新“六种模式”(移民安置、工程拆迁、扶贫搬迁、地灾搬迁、更新改造、村庄整治),整合相关项目,完善水电路气等设施,全面启动了10个农村新型社区试点建设。在总结“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基础上,全面推进以“十改”(改房、改水、改电、改路、改厨、改圈、改厕、改晒场、改花坛、改垃圾池、改沼气池)为内容的乡村文明创建活动。按照“1+9”模式(村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场所+农村党员群众电教中心、综治维稳和便民服务室、图书阅览室、村级卫生室、计生服务室、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中心、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文体广场),推进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赋予“十星”创建新内涵,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目标:到2015年,竹山城镇带核心示范区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城镇化率达到60%

    风劲扬帆正当时

    今年6月,省委书记罗清泉来竹山县调研,对该县城乡一体化建设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随后,省委正式将“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作为全省山区新农村建设的试验区,省市领导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开展调研,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竹山县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地率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县委、县政府组织专班,在沿线7乡镇的全力配合下,摸清相关基本情况,把省市要求与竹山实际结合、专家规划与群众意愿结合、城镇带建设规划与县域经济社会“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制订出城镇带建设方案,上报省市发改部门。

    根据规划,竹山县将以打造竹房城镇带核心示范区为目标,依托四大优势资源,坚持“五个统一”,创新移民安置、工程搬迁、扶贫搬迁、地灾搬迁、更新改造、村庄整治等六种模式,深入开展“十改十建创十星”活动,全面推进以305省道为轴线、县城为中心的“一线一城七镇百村”城镇带核心示范区工程和236省道百里生态景观带工程,努力把竹山核心示范区建设成产业效益明显、基础设施配套、村镇面貌整洁、乡风文明和谐、城乡统筹发展的百里新农村示范带、百里特色产业聚集带、百里商贸流通辐射带、百里生态文化旅游带、百里宜居宜业示范带。到2015年,该区域实现率先发展,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城镇化率达到60%,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有省市的全力支持,有46万干群的积极参与,在竹房百公里城镇带的建设中,竹山一定能够再次取得新成绩,竹山的城乡面貌一定能发生更大更好的变化。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