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鲁巍 特约记者 袁昌 通讯员 王坤 图/记者 张启国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秉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理念,5年来,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就业状况全面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城市大了,楼更高了,路更宽了,村镇美了,有房了,有车了……生活在十堰,人们深切感受到,过去这五年,变化比想像要快,生活比预期要好。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31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650亿元,增幅居全省前列;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8万元,是“十五”末的1.9倍;财政收入由2005年31.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80亿元。
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明显提高,预计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400元和3410元,是2005年的1.72倍和1.71倍。
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取得新进展。落实了农村“两免一补”、城市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巩固在100%和99%。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4.9%,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2万,累计救助接待送返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19万人次,其中救助流浪未成年人8900人次,分别是“十一五”期间的1.5倍和1.4倍。
5年来,全市农村低保人口由11.9万人扩面增加到24.3万人,占全市农业总人口的9%;城市低保人口由3万余人扩面增至9万人左右,累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7600万元,救助贫困大病患者8万余人次。
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完善。将城区原有的132个居委会调整为63个社区居委会,新建和改扩建社区服务大厅63个,实现了十堰城区社区“一门式”服务大厅全覆盖。
启动实施了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完成了城区169条道路命名、更名和594块道路标牌、15万余块法定门楼户牌设标工作,乡镇地名设标率达95%以上,地名数据库建设完成。
就业和再就业规模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共有7.5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1.5万人领取了《再就业优惠证》,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7万人,失业率控制在4.3%。争取中央转移支付就业资金4亿多元。
5年来,共培训各类人员27万人,其中,再就业培训14万人,创业培训1万人,实现了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培训农村劳动力12万人。
社会保障让老有所养
在国有企业实现100%覆盖的基础上,将非公有制企业、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和农转非人员也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参保人数增至30.8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增加到5.5万人。对全市5.8万余名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进行了调整,人均增资130元。
2009年,省政府将竹溪县确定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县。截至目前,该县已有14.1万人参保并缴纳了保险费1590万元,缴费参保率达到82%。
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达9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21万人,累计发放失业保险金1个多亿。全市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1.72万人和17.56万人。
廉租房经适房让百姓安居
从2007年1月1日起,我市对城区人均住房面积8平方米以下的低保家庭发放了租赁补贴,实现了应保尽保,共发放租赁补贴4611万元,为19284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进行了保障,年底可以顺利完成新增1000户的任务目标。
2007年至今,市城区共筹集廉租住房房源940套,其中集中配建542套,收购398套。2008年,市政府将十堰城区建设1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纳入“十件实事”之一,目前,市城区共新建经济适用住房1334套,107880平方米。今年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落实在“家和苑”小区三期工程中,力争在年底前开工建设。截至2010年,十堰城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9.5平方米。
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到目前,已完成6052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同时还启动了城市棚户区改造和公共租赁房建设工作。
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市重点文体设施建设总投资达2.7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3倍,是建市以来投入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覆盖城乡的文化体育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新修改造乡镇综合文化站65个、农家书屋1109家、农村文化室895个;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十一五”期间,全市7个专业剧团共演出6422 场,观众达930万人(次)。精品文化势头强劲,继《风流女人》、《丑嫂》之后现代豫剧《乡试》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剧目奖,电视纪录片《问道武当》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放,并荣获第六届中国高清电视作品大赛一等奖。
蓬勃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成立各级各类单项体育协会22个,体育俱乐部7个,晨晚练站(点)80多个,社会体育指导员2500多人。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秉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理念,5年来,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就业状况全面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城市大了,楼更高了,路更宽了,村镇美了,有房了,有车了……生活在十堰,人们深切感受到,过去这五年,变化比想像要快,生活比预期要好。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31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650亿元,增幅居全省前列;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8万元,是“十五”末的1.9倍;财政收入由2005年31.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80亿元。
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明显提高,预计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400元和3410元,是2005年的1.72倍和1.71倍。
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取得新进展。落实了农村“两免一补”、城市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巩固在100%和99%。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4.9%,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2万,累计救助接待送返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19万人次,其中救助流浪未成年人8900人次,分别是“十一五”期间的1.5倍和1.4倍。
5年来,全市农村低保人口由11.9万人扩面增加到24.3万人,占全市农业总人口的9%;城市低保人口由3万余人扩面增至9万人左右,累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7600万元,救助贫困大病患者8万余人次。
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完善。将城区原有的132个居委会调整为63个社区居委会,新建和改扩建社区服务大厅63个,实现了十堰城区社区“一门式”服务大厅全覆盖。
启动实施了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完成了城区169条道路命名、更名和594块道路标牌、15万余块法定门楼户牌设标工作,乡镇地名设标率达95%以上,地名数据库建设完成。
就业和再就业规模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共有7.5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1.5万人领取了《再就业优惠证》,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7万人,失业率控制在4.3%。争取中央转移支付就业资金4亿多元。
5年来,共培训各类人员27万人,其中,再就业培训14万人,创业培训1万人,实现了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培训农村劳动力12万人。
社会保障让老有所养
在国有企业实现100%覆盖的基础上,将非公有制企业、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和农转非人员也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参保人数增至30.8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增加到5.5万人。对全市5.8万余名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进行了调整,人均增资130元。
2009年,省政府将竹溪县确定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县。截至目前,该县已有14.1万人参保并缴纳了保险费1590万元,缴费参保率达到82%。
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达9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21万人,累计发放失业保险金1个多亿。全市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1.72万人和17.56万人。
廉租房经适房让百姓安居
从2007年1月1日起,我市对城区人均住房面积8平方米以下的低保家庭发放了租赁补贴,实现了应保尽保,共发放租赁补贴4611万元,为19284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进行了保障,年底可以顺利完成新增1000户的任务目标。
2007年至今,市城区共筹集廉租住房房源940套,其中集中配建542套,收购398套。2008年,市政府将十堰城区建设1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纳入“十件实事”之一,目前,市城区共新建经济适用住房1334套,107880平方米。今年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落实在“家和苑”小区三期工程中,力争在年底前开工建设。截至2010年,十堰城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9.5平方米。
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到目前,已完成6052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同时还启动了城市棚户区改造和公共租赁房建设工作。
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市重点文体设施建设总投资达2.7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3倍,是建市以来投入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覆盖城乡的文化体育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新修改造乡镇综合文化站65个、农家书屋1109家、农村文化室895个;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十一五”期间,全市7个专业剧团共演出6422 场,观众达930万人(次)。精品文化势头强劲,继《风流女人》、《丑嫂》之后现代豫剧《乡试》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剧目奖,电视纪录片《问道武当》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放,并荣获第六届中国高清电视作品大赛一等奖。
蓬勃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成立各级各类单项体育协会22个,体育俱乐部7个,晨晚练站(点)80多个,社会体育指导员2500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