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刘爽 图/记者 张建波
5年,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只是短暂的一瞬。但 “十一五”的5年,全市围绕“三城联创”、两届武术节,大手笔、大气派改造城市面貌,十堰的城市空间和市容市貌及城市功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堰真正成为一座宜居宜商的汽车城、生态城、园林城,城市竞争实力大大增强。
城市空间拓宽30余平方公里
土地制约成为我市城市发展的瓶颈,5年来,在城市拓展上,十堰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北京路、天津路、东风大道等沿线建设5平方公里城市新区,北京路上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向这里转移。大学城、大楼盘、大工业园区在这里纷纷崛起,规划中的北京路中心区正一步步变成现实。城市西部,拓展8平方公里的新城区,一期、二期、三期共7200亩的工业园整理项目于2009年底全部完工,目前该园内已入驻企业38家,投资60多亿元。东风大道沿线和柏林片区分别建成东城工业园区和西城工业园区。5年来,城区共平整山地2万余亩,开发建设用地3万余亩,拓宽城市发展空间30余平方公里,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城市空间的拓展,使十堰这座建在山沟里的城市结构由沿路、沿山组团式的带状结构,变成了适合现代城市和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块状结构,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城区交通优化更畅通
“十一五”期间,我市着力优化城区道路交通。5年来,先后新建了天津路、重庆路、上海路、凯旋大道、浙江路、许白路、北京路南通道7条主干道,完成了白浪路、武当路、丹江路、柳林路、江苏路、辽宁路、北京北路、车站路、十房路9条主干道改造工程。截至2010年,十堰城区主次干道增至75条、136.8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4.9平方米。为了缓解城市交通“肠梗阻”,政府又先后启动了六堰岗亭地下通道建设、柳林沟口改造、江苏路扩宽、新增3座人行天桥(太和医院、张湾区政府、十三中),加上北京路口改造、上海路等建设项目,十堰中心城市区域的路网更加完善,通行效率大大提升。
市政建设全面提档升级
“十一五”期间,我市投入城市基础建设的资金达数百亿元,是十堰40年建市史上的最大手笔。市政府先后投资4000万元,对城区内的神定河、马家河等4条流域进行生态治理,为城市增添了一条风景线。投资2亿多元,对174处裸露山体进行治理。新建100多座公厕,改造和新建神定河、泗河污水处理厂。新建西部垃圾处理场,改造刘家沟垃圾处理场。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目前,十堰城区日供水能力为41万吨,供水普及率达99%以上,城镇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液化石油气年供气量22210吨,燃气普及率达97.2%以上。十堰城区路灯达到14100盏,亮灯率98%以上。
2010年,全市新增垃圾清运车50台,对城区部分主次干道垃圾实行定时定点收集清运;新建10座公厕和垃圾中转站正在抓紧推进,对36所老旧公厕进行了维修改造。加强清扫保洁,城区街道清扫保洁率达到95%,城市生活垃圾做到了容器化收集、密闭化运输、无害化处理,日产日清。
108条背街小巷换新颜
“十一五”时期,老百姓身边最大的变化就是居住环境变好了。自2008年3月启动“三城联创”,我市先后对城区108条背街小巷进行治理。田沟巷、神农街、文化路、瞿家巷、黄石路、建设巷、银河湾路、宜昌路、山西路和维多利亚路等多年不畅的背街小巷得到改造,多年黑压压的小巷子也装上了路灯。曾是“脏、乱、差”代名词的五堰坡沟巷被改造成7米宽双向车道的水泥路面,人车分流,全程安装路灯,铺设排污管道,改造总长度达43.77公里,极大地改善了市民的出行条件。
园林城市更宜居
“十一五”期间,市政府先后投资9650万元,综合改造了人民广场、人民公园、百二河景区、源园等游园绿地;新建了赛武当广场、京津园、和园、灼春园、锦绣园等大型公园绿地,建成区绿地面积达2651.4公顷。今年武术节前夕,我市又对10条道路两侧的97处共39万平方米的永久保留山体和裸露山体进行了绿化综合治理,并在道路两旁新栽种900多棵大树。5年来,全市共完成义务植树98.3万棵,绿化荒山7654亩,退耕还林4000亩。城区现拥有综合性公园1个,森林公园1个,植物园1个,各类游园、广场50余处,公共绿地达到487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52%,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8%,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2平方米。在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期间,许多中外嘉宾由衷地称赞:“十堰是一座美丽的绿色城市,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宜居之城!”
城镇化率逐年提高
“十一五”时期,城乡统筹力度不断加大。5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对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和资金投入,着力建设竹房百公里城镇带、汉江生态经济带。全市各乡镇紧紧抓住“一统三分”和移民搬迁等各项建设机遇,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率逐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到今年底,我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1%。在城市北部,市县对接的脚步铿锵而至,郧县的“一江二桥三镇”建设如火如荼,市县一体的全面对接正在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