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通讯员 黄隆颂 魏文勇 图/通讯员 党时轩
“伊呀伊得喂,伊呀呀子哟,我来为你唱支十星歌。十颗金星花十朵,鲜花朵朵开满坡……”时下,如果人们来到竹山上庸镇,会听到欢快悦耳的“十星歌”,走在美丽的竹山上庸新集镇上,放眼望去,古朴典雅的庸派民居,宽敞洁净的街道,苍翠整齐的行道树,熙熙攘攘的人流,一切都显得那么安定祥和。这都是组织群众争“星”创“星”的结果。
定调:
破解新难题 “十星”是法宝
居住在上庸新集镇的居民,大多都是原来南坝村和北坝村的村民。2008年底,作为首期移民,他们迁建到现在位置。又经过一年的建设,所有移民都定居了。但是,伴随着新生活,一系列新问题也出现了:建新房欠的外债要还,土地没有了,生活无着落,集镇上配套设施不完善,新的生活环境适应不了,住得太近邻居关系不和谐……集镇上充斥着移民的叫苦声和邻居之间的叫骂声,到县镇两级上访的群众也多了起来。
“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竹山县委、县政府对移民工作定下的目标,更是对广大移民群众负责任的承诺。首期移民刚刚定居下来就出现了这些问题,若不及时从根本上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潘口电站二期移民工作,今后的小漩电站、龙背湾电站移民和高速公路拆迁户的安置工作将更难以开展。
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县委书记沈学强果断提出,用“十星级”文明创建这个竹山人民创造的“法宝”来破解移民安置发展的新难题。这一提议得到了广泛赞同。1993年,发轫于竹山县的“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治愈了当时形势下的“精神乞丐”顽疾,17年来,由于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十星级文明农户”这个品牌始终得到中央、省、市的肯定,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因此,只要能扣住根本,因时因势调整细节,一定能解决移民安置面临的新问题。在这一思路的引导下,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用“十星级”创建活动探索破解移民安置这一世界性难题的调子在县委常委会上确定了下来,再经过详实调查和精心筹备,2010年2月5日,县委、县政府在上庸镇召开了移民安置区“十星级”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动员大会,南坝和北坝街居委会被确定为试点。
领唱:
一“星”带九“星” 致富路上行
病有变,药亦有变,方为神医。现在,进集镇安置的移民,不再是当初分散种地的农民,即使同样用“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去教育引导他们,也必须在具体争创内容上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试点的“十星”标准、细则和分值都得结合移民实际,同原来的“十星”相比有了很大调整。由于移民稳定的当务之急是求生存谋发展,因此,如何能致富成了所有“星”的基础和前提。基于此,在试点创建中,竹山县明确提出“以‘十星’统揽全局,突出致富星,一星带九星”,想方设法帮助移民寻找致富路子,引导移民率先夺得“致富星”。
通过土地整理,上庸镇在新集镇附近给集镇居民每人划定了半亩茶园和一分菜园,以此使大家生活稳定下来,又通过招聘会,组织了一批身强力壮的居民到沿海务工,对于不能外出的,则整合政策和资金,开展汽车驾驶技术、工程机械、土建工程、山野菜加工、农家乐、种植养殖业等实用技术培训,力争让更多农民成为有技能的工人。同时创优服务环境,争取公益性服务岗位,引进寿康超市、梦瑶针织厂和文状元铅笔公司等企业,帮助移民就业。
39岁的移民周绍斌,20年来以摆渡为生,其妻种地,迁到集镇后,两人都没有了生活来源。在镇、村干部引导下,周绍斌利用自家房屋办起农家乐,将新分的一亩土地种上菜,妻子在家主厨,用自家土菜待客,每月纯收入近3000元。住在新集镇双拥路的刘志英,因要照看孩子不能出远门打工,就近在针织厂上班,厂里实行计件工资,她每月能挣上800多元钱,基本上能保证家庭开支。
据统计,截至目前,上庸镇南北两坝试点内已输出民工1200多人,培训针织工186人、驾驶员78人、茶叶加工人员200多人,培训养殖大户29户、茶叶和花生大户47户,发展农家乐经营、零售业、运输业等个体户107户,基本实现了“家家有一个致富项目,户户有一个明白人”的目标,80%的农户夺得了“致富星”。
伴奏:
两“星”前领航 余“星”齐跟上
紧跟着“致富星”的就是“生态星”,这也是县委根据集镇实情重点关注的一颗“星”。迁移到集镇后,农民变成居民,生活环境和以往迥异,但固有的生活习惯难以改变。房前屋后乱搭乱建,猪圈鸡笼随处可见,灰尘纸屑随风乱飞,到处都是脏乱差。
为帮助居民争得“生态星”,镇上投资对集镇实施五化(硬化、绿化、美化、固化、净化)工程,栽植独具特色的风景树,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环境整治活动,组织开展周五义务大扫除,让镇村干部、居民、环卫工人走上街头打扫卫生,并组织专班逐一检查打扫结果,将检查结果在广播上进行全镇通报,对卫生检查前3名的单位给予奖励,4次卫生检查不合格的移民户不授予“生态星”。与此同时,强化集镇环境卫生管理,制定出台管理规定,与各家各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明确管护责任,并配置洒水车、垃圾清运车和垃圾桶,聘请专职环卫工人,垃圾处理达到日产日清。
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氛围逐渐形成,现在南北二坝的居民已经养成了卫生习惯,自觉按时清扫保洁、接受检查。南坝居民曾祥军因为违反规定养鸡没被评上“生态星”,后悔之余将四只鸡全部送人。村民魏远群妻子说,自从养成卫生习惯,就看不惯邋遢场景,一次回娘家看到鸡屎满地,就急忙帮着打扫,为此,还被兄弟媳妇嘲笑为“变洋了”。
除“致富星”、“生态星”外,其余的“道德星”、“信用星”、“科技星”、“法纪星”、“计生星”、“文教星”、“团结星”、“健康星”的创评内容也都有或多或少的调整,只是这八颗“星”同原来定的创评内容细则很相似,曾参加过多年“十星”创评工作的群众都很熟悉,大家都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创“星”争“星”,因此,在争创“致富星”、“生态星”的引领下,十颗金星争创活动一下子都带动开来。
合唱:
众人齐欢唱 高歌震云霄
南北坝“十星级”创建活动,得到全县上下广泛关注和支持。县委书记沈学强经常调研活动进展情况;县长佘立柱多次深入上庸镇实地解决创建困难;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方孝春是试点的直接指导人,始终将这项活动牢牢抓在手上,科学谋划,定期听取汇报,组织召开推进会;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5位同志长期驻扎上庸镇;上庸镇党委书记董军经常在群众中宣讲“十星”创建的目的意义;镇长龚伟在各村的群众会议上现场给移民讲解“十星”争创内容和评比标准。在领导干部的重视和带动下,镇村干部就“十星级”创建活动分片召开党员会、中心户长会、群众会达50多次。
和领导的关心支持相呼应,全县各职能部门也积极参与其中,广泛开展各项创评活动。5月中旬,县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卫生局等9部门在试点联合开展“科技周”三下乡活动;8月中旬,县教育局、财政局、满仓肥料公司等10个单位联合举办“满仓”杯农民运动会和“送知识下乡”有奖问答活动;县农机、农业、林业、茶办、菜办等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多次来上庸镇举办技能培训活动。
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各方面的关怀帮助,以及创建活动中的各种激励机制,首先调动了移民党员、中心户长和明白人的创评热情,使他们积极投身到创评工作中,并由此进一步调动了所有移民的参与热情。创评工作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自评、协会初评、部门公评、村级签字、初评公示、座谈走访、帮扶整改、终评大会、终评公示、终评审定、授牌表彰等程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保证了评选公开透明。评比结果张榜公布,并对十星户授牌,再加上评了“十星”还有现金奖励和项目、资金优先扶持等政策,这不仅增强了广大移民的荣誉感,而且让他们在创建过程中得实惠,因此参与的热情日渐高涨,以至于大家在评比某颗星时常因是否该授“星”争得面红耳赤。同时,“星级”实行动态管理,半年一评,给每个人都提供了机会,也带来了压力,使得大家比学赶帮超,不敢有丝毫懈怠。
创评工作开展一年来,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首先是移民发展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着力培植了劳务经济、茶叶、花生、蔬菜、水产养殖、旅游等产业,输出了一批劳务经济骨干,培训了一批技能型人才,培养了一批种养大户,转移就业了一批产业工人,移民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全民创业的氛围已经形成。其次是和谐稳定的局面已经形成:移民群众忙时能挣钱,闲时可以参加文体活动或各种培训,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锤炼,各种矛盾得到及时化解,移民群众的情绪已由抱怨变为感恩,党群干群关系变得融洽。再次,文明乡风已经形成:全镇随处可见公益性创建口号、耀眼的“十星”牌,群众性创建活动经常开展,使“十星”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深深植根于广大移民群众心里,成为和谐上庸、文明上庸的精神纽带。另外,镇容村容日趋整洁,营造出了宜居的生活环境,群众安居乐业。
“伊呀伊得喂,伊呀呀子哟,我来为你唱支十星歌……”“星”歌嘹亮动人,一个文明和谐的上庸新集镇正踏歌而行。眼下,竹山县正在筹备召开推广会,将上庸南北二坝居民争创“十星级文明户”的好做法好经验在全县移民区广泛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