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唐晓安 通讯员方孝春 方荣华 黄治荣
村院整洁靓丽,百姓安居乐业……近日,记者一行走进秦巴山腹地竹山县,只见一栋栋农家小楼,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星级农户的匾牌,悬挂于一个个农家的门口。
“十星级农户创建,我们从心底里叫好。”走进擂鼓镇烟墩梓村,四组村民叶波兴奋地说:“现在,村里比致富、比文明的风气一年比一年浓,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小楼房,都有了致富发家的门路。10多年来没有打架斗殴,没有刑事犯罪,邻里团结,和谐安定。”
18年来,竹山“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与时俱进、常创常新,成了女娲山下一块闪闪发光的品牌。
常创常新,创建细胞活力迸发
竹山有“绿松石之乡”美誉,储量占全国70%。上世纪90年代初,麻家渡镇罗家坡村人依靠开采、加工绿松石在全县率先致富。然而,少数暴富的农民不思进取,甚至无视社会道德与法纪,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
有关部门走访调查发现,原因是在引导村民致富时忽视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竹山县几经摸索,在该村探索出一种精神文明创建载体——“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引导、激励农民争创致富星、生态星、五爱星、信用星、科技星、法纪星、计生星、文教星、团结星、健康星。
家家争创“十星”,户户比增收致富,比邻里互助,比庭院美化,比诚信守法,全村面貌焕然一新。竹山“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受到各方关注,后被确定为“全国文明村镇建设示范点”。
随着社会发展,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的“十星”创建内容在农民心中开始失色:招工不再是政府说了算,农民义务工被取消……“十星”创建遇到阻力。
“唯有不断创新,十星创建方有吸引力。”竹山顺应农村形势变化,不断赋予“十星”创建新内涵,先后8次调整、完善十星创建的内容和标准,与群众求富求美的愿望紧密相连。
如优先为十星户提供信贷支持、优先安排扶贫和生态建设项目等,让群众能够得到实惠。
创新创评,十星品牌越擦越亮
“竹山作为全国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18年来不断创新十星级创建的形式和内涵,其经验值得全国借鉴和推广。”在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雒树刚充分肯定竹山“十星”创建。
竹山是我省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是广大群众的愿望。竹山在“十星”创建中,将致富星放在首位,形成了“以致富星为统领、一星带九星、十星齐争辉”的创建格局,放大了十星创建效应。
得胜镇圣水村地处鄂陕交界的深山中,依靠县直驻点单位和镇、村不懈帮扶,村里发展起生态茶种植业,全村1700多人人均年种茶收入4000元以上。如今,圣水村从曾经的贫困村、脏乱差村,变成山上茶园叠翠、山下粉墙黛瓦、绿树庭院掩映的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90%以上农户有存款,100%吃上自来水,村里连续多年无治安、刑事案件发生。
同时,竹山结合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十改十建”为载体推动十星创建:即按照生态家园建设标准改房、改水、改电、改路、改厨、改厕、改圈、改晒场、改花坛、改垃圾池;按“1+9”模式建村级办公场所、党员群众创业培训中心、综治维稳室、便民服务室、村级综合服务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计生服务室、村级卫生室、图书阅览室、文体广场,让群众在十改十建中争荣誉得实惠。
竹山成立村级评星协会、红白理事协会、环境卫生协会等群众组织,由群众组织负责十星创建考评,推行“半年初评、年底复评,能上能下、动态管理”,让群众在创星评星中受教育、强素质,让十星绽放出了耀眼光芒。
“品牌在于创新,创新在于实效”。竹山县委书记佘立柱介绍,竹山十星级文明农户已达到6.8万户,占全县总数的80%;全县254个村,半数以上迈入文明新村之列。
共建共享,和谐美景入画来
“十星一面镜,参与要用心,细思得星数,重在慎言行。”去年7月,宝丰镇铧场村移民安置点评罢“十星”,王兴红编了这首顺口溜表达自己的感受。近年来,因兴建潘口水电站,上庸镇桃子湾村86户农民搬到铧场村安置点,虽然住上了新楼房,不少人仍存在等靠要思想,甚至怨天尤人。两年来,镇村为安置点每户移民新分配一亩多茶园,硬化了安置点的800米街道,安装路灯、兴建花坛、栽植绿化树木,建起小型文化广场,与之相应开展十星创建,引导移民在创星中成就创业愿望。目前,该安置点已漂亮转身为全县城乡一体建设示范点。
坡屋顶,马头墙,粉白墙,朱红门,格子窗。行走在305省道沿线的竹山百里城镇带,秦楚风格民居整齐划一、古朴典雅,村庄清新亮丽、风姿迷人,民风和谐淳朴。
去年以来,竹山按照“十星”标准,实施“十改十建”,在305、236省道沿线建设竹房城镇带示范区和百里生态景观带,改造秦楚风格房屋7684户,铺设彩砖人行道2.6万平方米,新建绿化带2.6万米,栽植风景树10万株。“十改十建”为农民争星创星增添了动力,60%以上农户摘得“十星”。
烟墩梓村张大永积极投身“十改十建”,两层楼整修一新,吃上自来水,用上了沼气,开了一家金属门窗加工店,一家四口感到生活不比城里人逊色。
乡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生活乐起来,竹山农民在参与“十星”创建中共享实惠,激情奔向富裕、健康、文明之路。目前,全县建成通村水泥路2300多公里、沼气池4万口,改造文明示范村院100多个,1206个自然村实现通水、通电、通水泥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80%农户饮上了安全水,农民“参合率”高出全国水平,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生产条件、生活环境极大改善。
村院整洁靓丽,百姓安居乐业……近日,记者一行走进秦巴山腹地竹山县,只见一栋栋农家小楼,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星级农户的匾牌,悬挂于一个个农家的门口。
“十星级农户创建,我们从心底里叫好。”走进擂鼓镇烟墩梓村,四组村民叶波兴奋地说:“现在,村里比致富、比文明的风气一年比一年浓,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小楼房,都有了致富发家的门路。10多年来没有打架斗殴,没有刑事犯罪,邻里团结,和谐安定。”
18年来,竹山“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与时俱进、常创常新,成了女娲山下一块闪闪发光的品牌。
常创常新,创建细胞活力迸发
竹山有“绿松石之乡”美誉,储量占全国70%。上世纪90年代初,麻家渡镇罗家坡村人依靠开采、加工绿松石在全县率先致富。然而,少数暴富的农民不思进取,甚至无视社会道德与法纪,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
有关部门走访调查发现,原因是在引导村民致富时忽视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竹山县几经摸索,在该村探索出一种精神文明创建载体——“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引导、激励农民争创致富星、生态星、五爱星、信用星、科技星、法纪星、计生星、文教星、团结星、健康星。
家家争创“十星”,户户比增收致富,比邻里互助,比庭院美化,比诚信守法,全村面貌焕然一新。竹山“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受到各方关注,后被确定为“全国文明村镇建设示范点”。
随着社会发展,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的“十星”创建内容在农民心中开始失色:招工不再是政府说了算,农民义务工被取消……“十星”创建遇到阻力。
“唯有不断创新,十星创建方有吸引力。”竹山顺应农村形势变化,不断赋予“十星”创建新内涵,先后8次调整、完善十星创建的内容和标准,与群众求富求美的愿望紧密相连。
如优先为十星户提供信贷支持、优先安排扶贫和生态建设项目等,让群众能够得到实惠。
创新创评,十星品牌越擦越亮
“竹山作为全国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18年来不断创新十星级创建的形式和内涵,其经验值得全国借鉴和推广。”在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雒树刚充分肯定竹山“十星”创建。
竹山是我省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是广大群众的愿望。竹山在“十星”创建中,将致富星放在首位,形成了“以致富星为统领、一星带九星、十星齐争辉”的创建格局,放大了十星创建效应。
得胜镇圣水村地处鄂陕交界的深山中,依靠县直驻点单位和镇、村不懈帮扶,村里发展起生态茶种植业,全村1700多人人均年种茶收入4000元以上。如今,圣水村从曾经的贫困村、脏乱差村,变成山上茶园叠翠、山下粉墙黛瓦、绿树庭院掩映的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90%以上农户有存款,100%吃上自来水,村里连续多年无治安、刑事案件发生。
同时,竹山结合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十改十建”为载体推动十星创建:即按照生态家园建设标准改房、改水、改电、改路、改厨、改厕、改圈、改晒场、改花坛、改垃圾池;按“1+9”模式建村级办公场所、党员群众创业培训中心、综治维稳室、便民服务室、村级综合服务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计生服务室、村级卫生室、图书阅览室、文体广场,让群众在十改十建中争荣誉得实惠。
竹山成立村级评星协会、红白理事协会、环境卫生协会等群众组织,由群众组织负责十星创建考评,推行“半年初评、年底复评,能上能下、动态管理”,让群众在创星评星中受教育、强素质,让十星绽放出了耀眼光芒。
“品牌在于创新,创新在于实效”。竹山县委书记佘立柱介绍,竹山十星级文明农户已达到6.8万户,占全县总数的80%;全县254个村,半数以上迈入文明新村之列。
共建共享,和谐美景入画来
“十星一面镜,参与要用心,细思得星数,重在慎言行。”去年7月,宝丰镇铧场村移民安置点评罢“十星”,王兴红编了这首顺口溜表达自己的感受。近年来,因兴建潘口水电站,上庸镇桃子湾村86户农民搬到铧场村安置点,虽然住上了新楼房,不少人仍存在等靠要思想,甚至怨天尤人。两年来,镇村为安置点每户移民新分配一亩多茶园,硬化了安置点的800米街道,安装路灯、兴建花坛、栽植绿化树木,建起小型文化广场,与之相应开展十星创建,引导移民在创星中成就创业愿望。目前,该安置点已漂亮转身为全县城乡一体建设示范点。
坡屋顶,马头墙,粉白墙,朱红门,格子窗。行走在305省道沿线的竹山百里城镇带,秦楚风格民居整齐划一、古朴典雅,村庄清新亮丽、风姿迷人,民风和谐淳朴。
去年以来,竹山按照“十星”标准,实施“十改十建”,在305、236省道沿线建设竹房城镇带示范区和百里生态景观带,改造秦楚风格房屋7684户,铺设彩砖人行道2.6万平方米,新建绿化带2.6万米,栽植风景树10万株。“十改十建”为农民争星创星增添了动力,60%以上农户摘得“十星”。
烟墩梓村张大永积极投身“十改十建”,两层楼整修一新,吃上自来水,用上了沼气,开了一家金属门窗加工店,一家四口感到生活不比城里人逊色。
乡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生活乐起来,竹山农民在参与“十星”创建中共享实惠,激情奔向富裕、健康、文明之路。目前,全县建成通村水泥路2300多公里、沼气池4万口,改造文明示范村院100多个,1206个自然村实现通水、通电、通水泥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80%农户饮上了安全水,农民“参合率”高出全国水平,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生产条件、生活环境极大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