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省市新闻
张振武:首义立下汗马功劳
发布时间: 2011-10-10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油画《武昌首义》
  ■十堰日报/记者蒙丽娜 实习生周龙森



  武昌首义居功至伟

    张振武(1877~1912),原名纯锦,号尧鑫,字春山,籍贯湖北罗田,1877年1月出生于竹山县双台乡田沟村。少年时期,他离开家乡,在湖北省立师范学校求学。受老师时象晋的影响,他很早就萌发了反清的革命思想。甲午战争后,张振武自费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政治,并加入体育会,习练战阵攻守诸法。1905年,他因助徐锡麟起义受牵累而避走日本长崎。1907年,张振武加入孙中山创建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后又返鄂,执教于武昌黄鹤楼道小学,他在学校组织体育会,联络革命志士。1909年,他加入湖北共进会,负责财务,为湖北共进会的组织者和骨干之一。为筹备武昌起义,张振武变卖罗田、竹山老家的田产,以充军需,并从外地购置一批炸弹,巧妙伪装,通过清军关卡检查,运回武昌。

     张振武故居位于竹山县双台乡田沟村,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坐北朝南,现存土木结构房屋7间,四合院式布局,面积235平方米。
  1911年10月9日,湖北共进会负责人孙武等人在汉口宝善里22号的楼房中调配炸药时,因用力过猛不慎引爆,孙武的面部被烧得稀烂。在场的革命党人迅速用一块毛巾覆盖在孙武的脸上,将他装扮成病人,租了一辆人力车送往医院就医。爆炸声惊动了附近的俄籍巡捕,他们发现了这个革命机关后,立即通知湖广总督衙门,逮捕了许多革命党人。
  危急时刻,其他革命党人力主提前起义。10日晚,按照部署,起义军一举攻克了清督署,占领了武昌城,到10月12日汉口光复,武汉三镇完全控制在革命党人手中。而孙武因为受伤在医院治疗,没有参加起义壮举。他本是革命党内定的武昌都督,因为他不在,首义大军顿时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为扩大影响和号召力,起义军公推清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黎元洪却再三推辞。见黎消极对待革命,张振武对吴兆麟 (工程第八营左队队官)说:“这次革命,虽将武昌全城占领,而清朝大吏潜逃一空,未杀一个以壮声威,未免太过宽容。如今黎元洪既然不肯赞成革命,又不受同志抬举,正好现在(推举黎为都督的消息)尚未公开,不如将黎斩首示众,以扬革命军声威,使一班忠于异族的清臣为之胆落,岂不是好。”后来,此话传到黎元洪耳中,黎元洪怀恨在心,生杀张之心。
  首义成功后,谘议局召开会议,讨论如何组织政府。张振武倡设军务部,总揽军队编制、人事配备、饷项支出、机关存废等。会议推举孙武担任军务部长,张振武任军务部次长,但此时孙武因伤不能指挥军事,张振武实际上以次长身份代行部长职务。其间,张振武派人到各省活动,策动了湖南反正;又派人到各县办民团,自己还亲临前线指挥作战。阳夏战争期间,所有军队调遣,或某一战斗任务,皆必先经张振武集合训话、阐明作战意义、并指示如何战斗后始出发。战斗紧张时,他不断组织非战斗人员增援前线。汉口、汉阳作战期间,张振武三次印发《敬告我军人的白话文》,大意是说,革命目的在于推翻清朝,现在武昌起义,多处响应,清军倾巢南犯,战而胜之,就靠全体官兵的努力。
  战争期间,张振武经常上前线巡视。11月6日,当得报清军将至新沟、汉阳危急时,他立即命人拿出军务部名册,点名编队,由他亲自率领,连夜驰赴前线。在攻打汉阳麋子、扁担二山战斗中,他身负重伤,幸被部下救起才免于一死。他在武昌疗养时,闻汉阳失守,负创而起,跃马横刀,沿街大呼:“汉阳失守乃我军缓兵之计。”顿使军心大定。
  汉阳失守后,张振武不顾伤痛,召集人员开紧急军事会议。会上有人建议放弃武昌,合力东取南京。黎元洪本无战意,诺诺连声。张振武以佩刀砍地,厉声说:“头可断,武昌不可弃!”他还详述武昌不可弃的道理:“一、武昌乃兵事重地,据此一隅,足制全国;倘不死守,则东南动摇。二、长江天堑,清军人数有限,不可能飞渡长江。三、各省援兵陆续来到,如退走南京,胜败不可知,而武昌一失,敌则据荆襄以制湘桂,分兵克九江,下安庆,则虽得南京,亦仅能如洪秀全一样苟延时日。有此三不可,敢言放弃武昌者,斩。”听了他的分析,一时群情激昂,将士愿以死效命。当日,闻黎元洪暗中准备出走,张振武即闯入督府,当面痛斥黎元洪。尔后,他亲派士兵巡视哨防,密切注视清军动向。
  一代将才京城遇害
  “辛亥三武”均十分瞧不起黎元洪,张振武在北京惨遭杀害,祸因便起于此。
    在“辛亥三武”中,张振武和黎元洪最先闹翻。汉阳之战后,张振武负责到上海购买枪枝、弹药和服装,这期间与黎元洪闹得极不愉快,原因是黎元洪认为张振武采购的军用品“多数不合用”,且将“所购军火分一半自己要去救烟台扫北方”。
  南北和议后,黎元洪以收束军事为名,逐渐解除武昌起义将校的兵权。张振武将编余军官予以集中,组成将校团,任命方维为将校团团长;创办男女中学各一所,以储备人才;创办《震旦日报》,从事革命宣传;与援鄂赣军冯嗣鸿部保持联系,公开宣言:“鄂政不良,我等当再度革命”。黎元洪视张振武如芒刺在背,必欲除之而后快。但怕在武昌激成事变,乃密请袁世凯授张振武总统府顾问调其进京,但张振武拒之不受。黎再电袁予以蒙古调查员名义,仍拒之。黎又电袁改授东北屯田使,设立机关,假意满足张振武任何要求,骗其入京。
  1912年8月10日,应黎元洪的“多次推荐”和袁世凯的“盛情邀请”,张振武率湖北将校团团长方维等13人前往北京。到达之日,袁世凯为他设宴洗尘。北洋将领冯国璋、段祺瑞等轮流设宴招待,以姜柱题为首的北方军人,发起召开“袍泽大会”,表示热烈欢迎。次日,黎元洪即致密电袁世凯,控张振武“蛊惑军士,勾结土匪,破坏共和,倡谋不轨”,“乞将张振武立予正法,其随行方维系属同恶相济,并乞一律处决。”
  此时的张振武,做梦也没有想到大祸临头。
  8月15日晚,张振武、方维在北京六国饭店举行答谢宴会。晚上10时,张在回寓所时路经东交民巷至正阳门,被早已守候的军警逮捕,并立即押往京畿军政执法处。与此同时,方维也在金台饭店被捕。
  张振武被捕后,问军政执法处处长陆建章:“我们究竟犯了什么罪?你根据什么法律逮捕我们?”陆建章把黎元洪的来电给张看,张振武看了,气得脸都红了,大声地说:“胡说,胡说!”陆建章又把袁世凯的命令给张看,张看了愤慨地说:“死吧!看你们能横行多久。”这时已是子夜一时,陆建章挥手示意,执刑的人乃上前,张振武中二枪,首义元勋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
  张振武被杀,舆论大哗。参议院提出弹劾。孙中山、黄兴及各界人士纷纷提出质问。袁世凯却将责任推卸给黎元洪,黎为了逃避谴责,一面公布张振武的所谓“罪状”,一面以“爱既不能,忍又不可”巧自掩饰,引咎自请弹劾。
  8月27日,张振武遗体通过火车由京城运抵汉口。9月初,遗体运抵竹山,归葬于故里。
  辛亥革命大事记
  ■据新华网
  1910年6月16日 湖北革命党人改群治学社为振武学社。
  1910年10月 清廷发布上谕,将预备立宪期限由九年改为五年。
  1911年1月30日 振武学社更名为文学社,推举蒋翊武为社长。
  1911年4月27日 黄兴等发动广州 (黄花岗)起义。
  1911年5月8日 清廷组成皇族内阁。
  1911年5月9日 清廷颁布铁路国有政策。
  1911年5月10日 文学社在武昌小朝街设立机关部。
  1911年5月11日 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武昌召开第一次国体联合会议。
  1911年5月17日 四川保路同志会正式成立。
  1911年8月 四川保路同志会在成都及附近各州县发动罢市、罢课。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保路同志会负责人蒲殿俊、罗纶等,枪杀请愿群众,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
  1911年9月24日 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大会在武昌召开,讨论通过“起义计划”。
  1911年10月9日 孙武等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调配炸药,不慎引爆。蒋翊武等在武昌小朝街机关部决定起义。
  1911年10月10日凌晨,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就义。当晚,武昌起义爆发,经过一夜激战,起义军占领武昌全城。
  1911年10月11日 湖北军政府成立,推举清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当日晚,汉阳、汉口驻军起义。
  1911年10月12日 孙中山在美国获悉武昌起义,“决意先从外交方面致力”,而后归国。
  1911年10月14日 清廷下诏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对武昌起义的 “剿抚事宜”。
  1911年10月18日 民军进攻汉口刘家庙。阳夏战争开始。
  1911年10月27日 黄兴、宋教仁等从上海乘轮船抵达武昌,黄兴赴汉口前线督战。
  1911年11月1日 清军攻占汉口,民军退守汉阳、武昌。
  1911年11月1日 皇族内阁辞职。清廷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1911年11月3日 黎元洪任命黄兴为战时总司令,黄兴等随即往汉阳设战时总司令部。
  1911年11月8日 黎元洪致电起义各省都督,请派代表到武昌会议组织临时政府。
  1911年11月11日 海容、海琛、海筹等舰自汉口前线下驶九江,宣告反正。
  1911年11月16日 黄兴指挥民军自汉阳反攻汉口,次日败退至汉阳。
  1911年11月27日 黎元洪致电各省都督,告以汉阳失守,请速派兵来援。
  1911年11月28日 各省代表会在汉口英租界顺昌洋行召开第一次会议,议决临时政府成立以前,由湖北军政府代行中央军政府职权。
  1911年12月1日 湖北军政府与袁世凯签订停战协议。
  1911年12月2日 各省代表会正式通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911年12月3日 各省代表会议决临时政府设于南京。
  1911年12月4日 留沪各省代表召开共和联合会大会,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并推大元帅组织临时政府。
  1911年12月12日 十四省代表齐集南京开会。
  1911年12月17日 各省代表会改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
  1911年12月18日 “南北和谈”在上海英租界南京路议事厅开始举行。
  1911年12月25日 孙中山归国抵上海。
  1911年12月25日 各省代表会在南京召开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1912年1月2日 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