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两带”破解“二元”藩篱
--竹山县统筹城乡发展路径观察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特约记者 方荣华
潺潺小溪绕村廓,柳浪长堤边粉墙黛瓦,秦楚风格的农家庭院内花木扶疏……徜徉在竹山县楼台乡观音沟社区,仿佛置身于秦楚风情的画廊之中。
竹山以县城为中心、境内236省道沿线生态文化旅游带和305省道沿线竹房城镇带的“一城两带”,已建成百余公里秦楚风情走廊,全国各地40多个代表团来此考察观摩。
竹山县被列入湖北省“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后,肩负探路山区、统筹城乡发展使命,在历经三年大胆探索后,交出了山区县统筹城乡发展的“竹山样本”!
人口向城镇社区转移
驱车从竹山县城出发,东行15分钟便到文峰乡。与繁华县城相比,这个坐落在山腰上的小乡显得狭窄而又散乱。年初,文峰乡集镇改造工程开工,挖山填沟新增建设用地150亩,配套建设集镇供水、照明等设施,集镇人口承载力可增加2000多人。
“让农民一步进城进镇不现实,必须探索适合山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人口梯度转移模式。”县委书记佘立柱说。为解决乡镇发展空间不足问题,竹山整合移民安置、工程拆迁、地灾搬迁等政策,通过向山要地、迁村腾地、土地置换等方式扩容13个集镇,新建120个新型社区,并投入20多亿元建设宜居村镇,改造秦楚风格农房1.5万户,4万农民从偏远山区住进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布局集中的集镇和社区,全县城镇化率提升11.7%,实现了“富裕农民进城镇、居住偏远农民‘下山’进社区”的人口阶梯式转移。
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7月,走进麻家渡镇观光农业示范园,满塘荷花如诗如画。示范园由麻家渡水生蔬菜专业合作社598户入社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建成的,集中连片发展了1500亩莲藕基地,内有一家食品加工企业,待配套的亭台楼榭、曲径环廊、生态垂钓等设施完工后,将成为集农业生产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园。
竹山耕地资源有限,土地分散,零星种植的传统经营模式难以发挥土地的规模效应。竹山创新土地经营机制,成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托管服务和仲裁机构,采取土地入股、租赁、联营等方式,引导土地向种植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依法有序流转,组建专业合作社146家,带动全县10万农户“抱团”闯市场。“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土地经营方式,让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
土地流转“转”活了产业,“转”富了农民。目前,该县在“一城两带”范围内已建成十大高效农业示范园,发展肚倍、茶叶、冬枣等特色产业基地90万亩,使农民年人均增收1130元。
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如今有了便民服务中心,办事非常方便。”日前,宝丰镇上坝村村民杨明军办好土地使用证后高兴地说。
竹山县将公共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在人口集中的村(社区)新建“1+9”模式便民服务中心,即以村委会办公活动场所为阵地,建设卫生室、计生服务室、农民转移培训中心等9项公益设施,归并公共服务职能,推行“一站式”服务和全程代理服务制,为农民提供“一揽子”便民服务。
目前,该县已建设“1+9”模式便民服务中心300多个。“‘1+9’模式避免了农村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整合公共服务职能,农民足不出村便可享受与城市均等的服务。”县委书记佘立柱说。
文化广场、互联网、公交、环卫……这些通常在城市里才有的词汇,如今被 “克隆”到了竹山新农村,一度无法逾越的城乡二元“鸿沟”正逐渐被“填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