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十星”创建19年回望之一
来自基层的伟大创造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 李东晖 王清 兰瑞文 特约记者王超 黄治荣
编者按: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竹山县针对当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的局面,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时隔19年,竹山再度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中央文明委、中宣部将再次推广竹山经验。为全面反映、深入挖掘竹山“十星”文明创建活动的典型意义、显著成效、成功经验,本报今日起推出“竹山‘十星’创建19年回望”系列报道:《来自基层的伟大创造》、《常创常新的最佳载体》、《燎原神州的文明之火》,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巍巍秦巴,连绵纵横;悠悠堵河,源远流长。
地处鄂西北边陲的竹山,古老而又神奇,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熠熠闪耀着文明的光辉。从女娲创世文化,到上庸古文明,再到“十星级”文明创建,一代又一代竹山人,始终高擎着文明的火把,昂首奔跑于时代的前沿……
1993年,竹山县创造性地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被称之为“来自基层的伟大创造”和“竹山经验”。竹山因此被确定为全国文明村镇建设示范点,“十星”文明创建成为享誉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19年来,竹山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探索发展,使“十星”品牌常创常新、永葆活力。
星火点燃罗家坡
竹山是中国绿松石之乡,储量占全国的70%。
19年前,神奇的绿松石,演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悲情故事,也由此唱响了一个誉满神州的精神品牌。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绿松石让一些农民一夜暴富,物质光芒流淌的背后,精神的光辉日趋黯淡。麻家渡镇罗家坡村少数暴富农民不思进取,无视社会道德与法纪,甚至发生一对兄弟为争夺绿松石资源相互残杀的悲剧。罗家坡一度成为“腰缠万贯的精神乞丐村”。
这一现象引起竹山决策者的深刻反思:决不能在带领农民致富时忽视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他们痛定思痛,决定从精神陶冶入手,引导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几经尝试探索,他们摸索出了一种新型精神文明创建载体——“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引导激励农民争创五爱星、致富星、法纪星、计生星、科技星、文教星、新风星、义务星、团结星和卫生星。十颗星犹如十杆标尺,罗家坡人家家争创“十星”,户户比增收致富,比邻里互助,比庭院美化,比诚信守法,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一灯点亮万家灯,十万农户追“十星”。“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这盏明灯,如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山乡,“家家奔富路、户户争十星”,成为广大农民共同的理想和追求。罗家坡村一举变成全国文明村,竹山县也成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示范点”和“全国文明县城”。“十星”文明创建犹如插翅腾飞的火鸟,将文明的火花由鄂西北边远深山播向祖国的神州大地……
“十星”花开结硕果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19年后的今天,竹山再度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19年来,“十星”文明创建为何能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让竹山人执着坚守的动力是什么?7月中旬,记者再次来到全国“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发祥地——罗家坡村,探究其中的原因。
汽车驶入罗家坡,记者被眼前的荷塘美景所吸引。道路两旁荷叶满田,一望无际,朵朵荷花亭亭玉立,争奇斗艳,浓浓荷香,沁人心脾。
记者步入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见到施工者正在建设“十星”文化广场。该广场占地7500平方米,广场正中是“十星”文化雕塑,左侧是“十星”文化博览馆。这些建筑主题鲜明、设计新颖、风格独特,从不同角度诠释着“十星”文化的内涵,彰显着“十星”文化的魅力。
在这里,记者遇见了今年65岁的铁杆“追星族”张永刚。19年前,他担任罗家坡村的村主任,是“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如今,他是村民道德讲堂的主讲者。“人争一张脸,佛争一炷香,哪个人不想得个荣誉?你看学生能评优秀,干部能评先进,我们农民若能评个‘十星’,不也是很荣耀的事吗?我们交友嫁娶看‘十星’,合作创业看‘十星’,经商贷款看‘十星’,方方面面都要看‘十星’。”说起评“十星级文明农户”的事,张永刚滔滔不绝。
在罗家坡,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争得十颗星、荣耀满门庭;丢掉十颗星、无脸见乡亲”已经成为群众普遍认同的荣辱观。这种观念如一粒粒种子,播撒到竹山县角角落落,植根于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的心中。
宝丰镇施洋社区党支部书记雷俊余说:“‘十星’创建就像牛鼻子,对农村各项工作都能起到牵引作用。比如说,适龄妇女不按时参加孕检,就不能评‘计生星’;农户不搞好房前屋后的清洁卫生,就不能评‘卫生星’。有了‘十星’文明创建这个法宝,我们平时的工作好做多了。”
从星星之火,到星火燎原,再到星空灿烂,竹山“十星”文明创建活动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这主要得益于我们紧扣时代发展主题,始终坚持群众的主体性,夯实创建基础,使以‘十全十美、十星光荣’为精髓的‘十星’文化深深植根于群众的内心世界,成为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建设美好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动力。”竹山县县委书记佘立柱深有体会地说。
“十星”弹奏幸福歌
在竹山县擂鼓镇烟墩梓村,百万富翁顾良文是一个致富不忘乡亲的好人。然而,他过去并不大招人喜欢。2005年6月,“十星级文明农户”初评时,顾良文只得到七颗星,道德星、法纪星、团结星没被评上,爱面子的他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时,村干部找到他,谈了群众对他的看法:“你虽然有钱,但是不愿意帮助别人,还为小事和别人动粗……”
村干部的一番话点醒了他。从此,不愿跟村里人打交道的顾良文变得友好起来。腿部有残疾的叶邦和外出务工艰难,顾良文主动把他安排到自己的石料厂看场子;村民蔡承秀的丈夫前几年因故遇难,带着两个孩子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他将其安排到拉丝厂做饭……他先后帮扶20多位村民走上了致富路,还经常到镇中心福利院,看望那儿的“干爹”、“干妈”。自2006年起,他连续六年被评为“十星”,去年又当选为县政协委员。顾良文感慨地说:“过去我仅仅追求富裕,生活得并不快乐,年年争得‘十星’,才让我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和顾良文一样,竹山千千万万个“追星族”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幸福指数大大提升。竹山决策者们因势利导,紧跟不同时期不断变化的农村工作形势,引导群众在“追星”过程中,实现精神境界的一次又一次升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重点在创建主体上做文章,激活群众的兴奋点,通过机制驱动,引导群众在实现应享权利和应尽义务的和谐统一中形成强烈的责任观;21世纪初期,重点在与时俱进上做文章,抢占时代的制高点,通过导向引领,引导群众在实现荣辱意识与发展意识的和谐统一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入新时期,重点在“十星”文化上做文章,提振群众的精气神,引导群众在实现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和谐统一中形成健康的幸福观。
“‘十星’标准就是幸福指数”,“幸福在十颗星里、在追星创星的过程里”。广大群众在参与“十星”文明创建中,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热情空前高涨。
19年的不断坚持,19年的执着守望,19年的激情跨越,大山里这群质朴的“追星族”,追出了一片灿烂星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