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回首看“十星”之三
文明花开结硕果
■记者 兰瑞文 特约记者 王超 黄治荣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19年后的今天,竹山再度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19年来,“十星”文明创建为何能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让竹山人执着坚守的动力是什么?7月中旬,记者再次来到全国“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发祥地——罗家坡村,探究其中的原因。
汽车驶入罗家坡,记者被眼前的荷塘美景所吸引。道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荷田,朵朵荷花亭亭玉立,争奇斗艳,淡淡荷香,沁人心脾。
记者步入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看见施工者正在建设“十星”文化广场。该广场占地7500平方米,广场正中是“十星”文化雕塑,左侧是“十星”文化博览馆。这些建筑主题鲜明、设计新颖、风格独特,从不同角度诠释着“十星”文化的内涵,彰显着“十星”文化的魅力。
在这里,记者遇见了今年65岁的铁杆“追星族”张永刚。19年前,他担任罗家坡村的村主任,是“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如今,他是村民道德讲堂的主讲者。“人争一张脸,佛争一炷香,哪个人不想得个荣誉?你看学生能评优秀,干部能评先进,我们农民若能评个‘十星’,不也是很荣耀的事吗?我们交友嫁娶看‘十星’,合作创业看‘十星’,经商贷款看‘十星’,方方面面都要看‘十星’。”说起评“十星级文明农户”的事,张永刚滔滔不绝。
在罗家坡,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争得十颗星,荣耀满门庭;丢掉十颗星,无脸见乡亲”已经成为群众普遍认同的荣辱观。这种观念如一粒粒种子,撒播到竹山县各个角落,植根于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的心中。
宝丰镇施洋社区支部书记雷俊余说:“‘十星’就像牛鼻子,农村各项工作都能够装进去、统起来。比如说,适龄妇女不按时参加孕检,就不能评‘计生星’;农户不搞好房前屋后的清洁卫生,就不能评‘卫生星’。有了‘十星’文明创建这个法宝,我们平时的工作好做多了。”
从星火燎原,到星空灿烂,竹山“十星”文明创建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已成为群众建设美好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动力。
□短评
春华秋实总是歌
兰瑞文
春华秋实,岁月如歌;“十星”花开,喜结硕果。
19年的耕耘,19年的探索,竹山人用执着与创新,吟唱着奋进的诗,谱写着澎湃的歌。
“十星”创建19年,“争得十颗星,荣耀满门庭;丢掉十颗星,无脸见乡亲”的荣辱观已深入人心;“十星”是法宝,像牛鼻子,是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中的重要抓手;“十星”文化魅力四射,为建设美好幸福生活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十星”成为享誉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
从罗家坡的星星之火,到星光灿烂燎原神州,竹山人唱出了最为嘹亮的时代之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