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省市新闻
星光灿烂耀神州--竹山“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纪实
发布时间: 2012-07-30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竹山县城
 
      2012年6月19日,十堰市委书记、市长周霁(前排左三)调研竹山“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工作期间,在市委常委、十堰军分区司令员王洪山(左三)和副市长张歌莺(前排右二),竹山县委书记佘立柱(前排右三)、县长龚举海(前排左一)等领导陪同下视察竹山国际绿松石城。
 
      中央文明办调研局局长杨新贵(左二)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吴世杰(左一)等领导陪同下考察调研“十星”创建工作。
1996年,央视焦点访谈记者在麻家渡镇罗家坡村采访“十星”创建工作。
宝丰镇施洋路社区“十星”评选现场。

  村庄绿树成荫,院落整洁亮丽,百姓安居乐业……走进秦巴山腹地竹山县,只见一栋栋农家小楼,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十星级文明户”的匾牌,悬挂于一个个农家的门口。
  19年来,竹山“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坚持不懈,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不断创新,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闪闪发光的品牌。
  7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对竹山“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在全国推广。7月10日,省委书记李鸿忠对竹山“十星”创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在全省推广竹山经验,收‘墙里开花满园红’之效。”随后,市委书记、市长周霁批示在全市推广 “十星”创建活动。

  充满希望的星光

  上世纪90年代初,竹山县麻家渡镇罗家坡村人依靠开采、加工绿松石在全县率先致富。然而,少数暴富的农民不思进取,甚至无视社会道德与法纪,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罗家坡村被媒体称为“腰缠万贯的精神乞丐村”。
  深入走访调查发现,原因是在引导村民致富时忽视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竹山几经摸索,在罗家坡村探索出一种精神文明创建载体——“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引导、激励农民争创五爱星、致富星、法纪星、计生星、科技星、文教星、新风星、义务星、团结星、卫生星,让农民在争创“十星”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家家争创“十星”户,个个争当文明人,一时间,昔日的“精神乞丐村”成为全国文明村。
  竹山及时总结经验,建立激励机制,丰富创建内涵,在全县推广。1996年,竹山大地“星火”燎原:“十万农户争十星、家家户户奔富路”,成为广大农民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受到各方关注,被中央新闻媒体聚焦并称之为“来自基层的伟大创造”,竹山被中央文明委、中宣部确定为“全国文明村镇建设示范点”。
  竹山乘势而上,坚持城乡一体、上下联动、共创共建,将“十星”创建向居民户、个体工商户、学校、机关、村场、企业等十大领域延伸。一时间,争星创星热潮在城乡迅猛掀起!

潘口电站建成发电。
竹房城镇带竹山片区秦巴庸派新村。
深山里的连片大棚蔬菜。
生态茶园坡连坡
竹房城镇带竹山片区现代烟草示范园。
水泥路通村入院。

  坚持不懈的求索

  随着社会发展,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的“十星”创建内容,在农民心中开始失色:招工不再是政府说了算,农民义务工被取消……“十星”创建遇到阻力。
  “唯有不断创新,‘十星’创建方有吸引力。”竹山紧扣时代脉搏,顺应农村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契合群众求富求美的愿望,不断创新“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思路、方法和机制,先后八次调整和完善“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内容和标准,始终将每颗星与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息息相关,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紧密相连,使“十星”创建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唱响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品牌。
  进入新世纪后,市场经济体制下解决了温饱后的农民,致富成为他们的强烈愿望。竹山及时开展“实施六大工程、深化十星创建”活动,帮扶农民争创致富星、生态星、道德星、信用星、科技星、法纪星、计生星、文教星、团结星、健康星,并把“致富星”调整到首位,将生态星、道德星、信用星、科技星等作为重点,形成了“以致富星为统领、一星带九星、十星齐争辉”的创建格局,使农民创星过程变成致富过程,放大了“十星”创建效应。
  地处鄂陕交界深山的得胜镇圣水村,依靠县直驻点单位和镇上不懈帮扶,发展茶叶2200亩,全村1700多人人均年种茶收入4000元以上。如今,圣水村从曾经的贫困村、脏乱差村,变成山上茶园叠翠、山下粉墙黛瓦、绿树庭院掩映的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60%农户摘得“十星”,90%以上农户有存款,100%农户吃上自来水,村里连续十年无治安、刑事案件发生。
  税费减免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农民对平安、健康、快乐、幸福有了更高的要求。竹山把公共服务、民生保障、和谐文化等作为“十星”创建的重中之重,再次将“十星”内容调整为“致富星、道德星、信用星、法纪星、计生星、义务星、卫生星、科教星、文体星、生态星”,把“道德星”放在突出位置,将其列为入党入团、村组干部任用、公益性岗位招聘的必备条件,还通过评选道德模范、开设村级道德讲堂等途径引导农民争创“道德星”,促进其它九颗星的争创,形成“以道德星为基础、一星促九星、十星共闪耀”的创建新格局。
  竹山探索建立“十星级文明户”长效管理机制,出台了“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管理办法,规范“十星”内容标准、创建评选、监督管理和表彰奖励等。成立村级评星协会、红白理事协会、环境卫生协会、公益建设协会等群众组织,由群众组织负责十星创建考评,推行“半年初评、年底复评,能上能下、动态管理”,让群众在创星评星中受教育、强素质,让十星绽放出了耀眼光芒。同时,建立“3+X”创建激励机制,激励农民建设幸福家园,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即农户必须具备道德星、法纪星、卫生星3颗基础星,在此基础上获得其它星的,即可获得与之相关的惠农政策等奖励机制。其中,获得“3+信用星”的将获取信用等级证及相应授信额度,且贷款利率低于其他农户;获得“3+生态星”的优先享受“三改一建”、庭院经济、退耕还林、生态产业等政策扶持;获得“3+7”星的除享受所有惠农政策奖励外,还有机会获得县级“十星级文明示范户”的表彰,在相关窗口行业开辟的“十星户绿色通道”中享受最便捷、最优惠的公共服务,在县内旅游景点享受门票打折等优惠,让农户在创建中提素质、得实惠。
  上联:“拆旧建新,致富不忘共产党”;下联:“务农经商,发家依靠信用星”;横批:“争创十星”。去年3月,上庸镇北坝村“十星级文明农户”何伦兵在翔何养殖场大门两边贴上这副对联,感谢首笔3万元信用贷款帮他购回养鸡孵化设备。
  前年,靠修理农具维持生计的潘口水电站移民何伦兵搬到集镇后,在红花社区租赁30多亩山场办土鸡、生猪养殖场。他向县农商银行上庸支行贷款3万元,年创收入10余万元,并按期还清贷款,年底捧回了“十星”。去年,他再次申请贷款购置养鸡孵化设备,农商银行上庸支行将贷款额度增到5万元且利率优惠30%。今年,他可出栏生猪150多头、土鸡1.5万只,年产值可达百万元。
  “竹山作为全国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不断创新十星级创建的形式和内涵,其经验值得全国借鉴和推广。”去年6月召开的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雒树刚充分肯定了竹山“十星”创建工作。  不断延伸的道路

  19年来,全县8万多农户参与创建活动,5.6万农户被评为“十星级文明户”,2000多农户被评为“十星级文明示范户”,40多个村被评为县级“和谐文明新村”。竹山多次被评为国家、省、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县城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全省文明县城;一大批乡村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全省文明乡镇、全省卫生乡镇等殊荣。“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入选“荆楚辉煌六十张名片”。
  十星闪耀,竹山巨变!
  “十星”创建成为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的有效抓手。“‘十星’是个筐,什么工作都可往进装”,竹山乡村干部如是称赞“十星”创建推动农村工作的效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竹山科学设置的十颗星,涵盖了农村工作的主要内容,也体现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竹山深入开展“十星”创建,既推进了农村各项工作,又让农民受教育、强素质,形成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通过“文教星”创建,全县中小学全部消除了D级危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9%,村村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有农家书屋,建起110个健身广场。通过“信用星”创建,全县评选出13个信用乡镇、178个信用村,73035家信用农户获得信用贷款57778万元,连续多届获得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称号。通过“团结星”、“法纪星”等星创建,营造了安定祥和的治安环境,人际关系和谐和睦,干群关系紧密融洽,前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平安县”。
  “十星”创建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竹山结合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十改十建”为载体推动“十星”创建,即按照生态家园建设标准改房、改水、改电、改路、改厨、改厕、改圈、改晒场、改花坛、改垃圾池;按“1+9”模式建村级办公场所、党员群众创业培训中心、综治维稳室、便民服务室、村级综合服务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计生服务室、村级卫生室、图书阅览室、文体广场,让群众在“十改十建”中争荣誉得实惠。坡屋顶、马头墙、羊角翘、白粉墙、朱红门、格子窗,竹山改造、新建2万余户秦楚庸派风格民居,建成4万余口沼气池、100多个秦楚风格文明示范村院,1206个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实现通水、通电、通水泥路,境内305省道沿线崛起为竹房城镇带百里核心示范区,236省道沿线成为百里生态文化旅游带。
  “十星”创建成为培育新型农民的广阔舞台。竹山在引导农民争创“十星”中,培育了10万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催生了4万多个挺起农村发展脊梁的农民经营主体。一个个大棚里蔬菜四季飘香,一片片池塘里鱼虾自由游弋……过去以种粮为主的溢水镇东川片区组建蔬菜、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聘请农技专家讲课、收看远程科教片、现场传授技术等形式,开展设施蔬菜、林业苗圃、水产养殖等培训,造就了200余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催生了以400亩设施蔬菜、400亩林业苗木、200亩水产养殖为主的千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以前,东川片区华家湾村菜农华福奎虽较早种植大棚蔬菜,却因缺乏技术未能发家致富,年年“十星”评选时无缘“致富星”。后来,他逢东川蔬菜专业合作社培训必参加,请镇农技人员和蔬菜专家实地指导,渐渐掌握了种植技术“窍门”,致富后终于捧回了“十星”。去年,他种了30亩大棚蔬菜,还聘请了十多人帮忙管理,年创纯收入10多万元。
  “十星”创建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途径。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竹山深入开展的“十星”创建,在约束力上实现了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和名与利的统一,在组织形式上实现了干部引导管理、群众相互监督的互动互促,在管理方式上实现了政府“包打天下”向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转变,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载体。在深入开展的“十星”创建中,全县涌现出1100户剪纸、根雕、奇石、民乐等各类文化中心户,民歌擂台赛、农民运动会、花鼓彩船等乡村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成为推动农民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建设美好幸福家园的强大精神动力。“争得十颗星,荣耀满门庭;丢掉十颗星,无脸见乡亲”成为农民普遍的价值追求,广大群众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相互管理、共同提高。
  “十星”创建成为破解移民安置难题的制胜法宝。近年来,竹山兴建潘口、小漩、龙背湾等水电站,搬迁安置的3.5万名移民住上了新楼房,不少人仍存在等靠要思想,甚至怨天尤人。前年起,竹山在上庸镇等移民安置区启动深化“十星”创建活动,把“十星”创建与移民安置工作相结合,赋予“十星”创建新内涵,彰显了“十星”创建新魅力,破解了移民稳定、发展难题。街区整洁亮丽,移民安居乐业,文明新风扑面……短短一年时间,上庸移民新镇成为全省文明、卫生乡镇,移民也由初居新镇时等靠要变为感恩奋进,在“十星”创建中经历了一场蜕变。如今,全县4个新建集镇、62个移民安置点在“十星”创建中融洽了移民与安置区居民的关系,和谐移民经验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
  “十星”文化成为植根群众心灵的精神追求。深入持久的创建,以“十全十美,十星光荣”为精髓的“十星”文化已深深植根于群众的内心世界,崇尚“十星”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深深融入群众的现实生活。如今,无论是门楣上悬挂的“十星”牌、门上张贴的十星春联,群众评“十星”、敲锣打鼓送“十星”、传唱“十星歌”,村院“十星文化墙”、“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公示栏,还是代表人文精神的村标、村里的农家书屋,都充满着浓厚的“十星”文化氛围。305省道沿线文峰乡长坪村至擂鼓镇烟墩梓村,一处处宽敞漂亮、设施齐全的十星农民文化广场,成为农民唱歌、跳舞、健身的绝佳场所。麻家渡镇罗家坡村十星文化展览馆,成为展示、传承“十星”文化的重要名片。
  “‘十星’创建是荆楚名片、全国品牌,我们要努力提升它的品位;是来自基层的伟大创举,我们要不断创新发展;是推进三农工作、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抓手,我们要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县委书记佘立柱如是表明擦亮“十星”的决心。

村院里的“十星”文化墙。
农民喜挂“十星”牌。
划起彩船唱“十星”。

  和谐亮丽的上庸移民新镇。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