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十堰日报)通讯员范珉 特约记者方荣华报道:连日来,竹山县麻家渡镇涧沟梁核桃示范园建设现场机声隆隆,数台施工机械一刻不停地整地、建渠,做好核桃栽植的前期准备。今秋,该镇启动实施8500亩优质核桃基地建设,建成后将和年初发展的1500亩核桃连成一片,形成万亩核桃产业示范基地。
竹山地处秦巴山片区腹地,全县贫困人口超过20万,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纳入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规划后,竹山先行先试,探索创新,趟出一条“连片开发、城乡统筹、文明引领”的扶贫开发之路,为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创造经验。
该县九里岗片区是国家级连片开发扶贫试点,涉及宝丰镇、麻家渡镇8个村5000多贫困人口。该县先后投入1.5亿元资金,集中连片整治万亩低丘岗地,发展富民产业。目前,已连片建成1.2万亩“茶林相间、路渠配套、节水灌溉、生态高效”的国家级标准示范茶园,其中5400亩整体流转至圣水公司经营,一举破解了产业基地发展水平低、龙头企业弱、农户致富难等难题,带动周边近2万茶农人均增收2500元,连片开发项目区内农户收入稳定增长、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现在种茶、采茶每年收入至少4万元,以前种粮、养猪一年收入顶多一万五。”自家8亩多茶园流转到圣水公司后,宝丰镇小堰村肖艳平夫妇由农民变成了公司的产业工人。
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启动后,竹山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九里岗片区产业连片开发经验,以“企业+基地+农户”模式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茶叶、油料、烟叶、蔬菜、畜牧、林特等特色产业,打造溢水燕子山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麻家渡罗家坡休闲农业示范区等十大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园区,培植以基地为“车间”的涉农企业400多家。今年前9个月,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实现产值9.6亿元。今年,该县结合秋冬农业开发计划新建特色产业基地11万亩,全县特色产业基地将增至百万亩。
竹山是典型的山区县,贫困人口大多散居深山。该县结合竹房城镇带建设,整合移民搬迁、农村危改、扶贫搬迁等政策资金,集中新建新型社区,配套建设饮水、道路硬化、污水排放、垃圾收集、村院绿化等基础设施,引导边远贫困农户搬下山、住路边、进社区。3年来,该县投入20亿元扩容改造13个集镇,新建120个新型社区,一个个秦楚风情村镇如一线串珠装点着竹房城镇带竹山段,2万余农户住进粉墙黛瓦的“庸派”民居。从破败不堪的土墙房搬进宽敞舒适的三居室,官渡镇街道居委会扇子垭社区冯诗勇感慨颇多:“社区设施齐全、服务便捷,城里有啥社区有啥。”得益于城乡统筹,竹山县42万农民生产生活向城里人“看齐”。
竹山县委书记佘立柱说:“扶贫先扶智,惟有脑袋富了,才能彻底拔掉穷根!”为此,该县结合“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建起“十星”农民文化广场110个,农家书屋、科普推广室覆盖254个行政村,1206个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电话、广播电视。以乡村文化阵地为载体开展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开设“十星”道德讲堂,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为提高农民致富本领,在“致富星”、“科教星”创建中,今年该县转移培训农民5000多人,开展茶叶、花生、烟叶、养殖等方面的技术培训万余人次。目前,全县6.3万农户被评为“十星级文明户”,培育了10万“有文化、讲道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催生4万多农民经营主体。
竹山地处秦巴山片区腹地,全县贫困人口超过20万,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纳入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规划后,竹山先行先试,探索创新,趟出一条“连片开发、城乡统筹、文明引领”的扶贫开发之路,为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创造经验。
该县九里岗片区是国家级连片开发扶贫试点,涉及宝丰镇、麻家渡镇8个村5000多贫困人口。该县先后投入1.5亿元资金,集中连片整治万亩低丘岗地,发展富民产业。目前,已连片建成1.2万亩“茶林相间、路渠配套、节水灌溉、生态高效”的国家级标准示范茶园,其中5400亩整体流转至圣水公司经营,一举破解了产业基地发展水平低、龙头企业弱、农户致富难等难题,带动周边近2万茶农人均增收2500元,连片开发项目区内农户收入稳定增长、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现在种茶、采茶每年收入至少4万元,以前种粮、养猪一年收入顶多一万五。”自家8亩多茶园流转到圣水公司后,宝丰镇小堰村肖艳平夫妇由农民变成了公司的产业工人。
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启动后,竹山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九里岗片区产业连片开发经验,以“企业+基地+农户”模式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茶叶、油料、烟叶、蔬菜、畜牧、林特等特色产业,打造溢水燕子山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麻家渡罗家坡休闲农业示范区等十大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园区,培植以基地为“车间”的涉农企业400多家。今年前9个月,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实现产值9.6亿元。今年,该县结合秋冬农业开发计划新建特色产业基地11万亩,全县特色产业基地将增至百万亩。
竹山是典型的山区县,贫困人口大多散居深山。该县结合竹房城镇带建设,整合移民搬迁、农村危改、扶贫搬迁等政策资金,集中新建新型社区,配套建设饮水、道路硬化、污水排放、垃圾收集、村院绿化等基础设施,引导边远贫困农户搬下山、住路边、进社区。3年来,该县投入20亿元扩容改造13个集镇,新建120个新型社区,一个个秦楚风情村镇如一线串珠装点着竹房城镇带竹山段,2万余农户住进粉墙黛瓦的“庸派”民居。从破败不堪的土墙房搬进宽敞舒适的三居室,官渡镇街道居委会扇子垭社区冯诗勇感慨颇多:“社区设施齐全、服务便捷,城里有啥社区有啥。”得益于城乡统筹,竹山县42万农民生产生活向城里人“看齐”。
竹山县委书记佘立柱说:“扶贫先扶智,惟有脑袋富了,才能彻底拔掉穷根!”为此,该县结合“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建起“十星”农民文化广场110个,农家书屋、科普推广室覆盖254个行政村,1206个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电话、广播电视。以乡村文化阵地为载体开展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开设“十星”道德讲堂,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为提高农民致富本领,在“致富星”、“科教星”创建中,今年该县转移培训农民5000多人,开展茶叶、花生、烟叶、养殖等方面的技术培训万余人次。目前,全县6.3万农户被评为“十星级文明户”,培育了10万“有文化、讲道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催生4万多农民经营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