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着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走笔
《十堰日报)记者张小溪 通讯员王定卿 操春林 王雅琦
茂林修竹,山清水秀,是谓“竹山”。竹山县位于鄂西北边陲,西接陕西安康,南连重庆巫溪,为古庸国故址、辛亥首义元勋张振武和“二七”先驱施洋大律师的故乡,同时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板块以及湖北省 “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的核心区,素有“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中国肚倍之乡”的美誉。
竹山全县林业用地面积431.7万亩,占县国土面积的80.22%;有林地面积255.3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1.24%,域内水能、矿产、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汉江南岸最大支流堵河贯穿全境。为呵护一江清水送京津,该县秉承“生态立县、产业富民”理念,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人工造林工程,先后建立了堵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九女峰国家级森林公园及圣水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同时沿堵河两岸建起了300多公里的绿色长廊。
一踏入这片灵秀之地,悠然的气息令人心旷神怡。抬眼但见青山如黛,秀峰连绵,草丰林茂,碧水弯弯。一幅幅苍翠好景,一条条郁葱长廊,在庸国故都绘出自然和谐的美妙画卷。“如今,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竹山得天独厚的优势、财富和潜力。这张绿色名片,既展示着竹山的美好形象,也是吸引社会投资的重要筹码,更是赢得城市发展的制胜法宝。”该县林业局局长范奇表示,随着一项项大手笔生态建设项目登台亮相,未来竹山的天将更蓝、地将更绿、水将更清、气将更爽!
造林护林 建设生态家园
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管理,都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竹山县委、县政府率万民植树造林,聚合力改善人居环境,围绕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竹房城镇带沿线绿化三大重点工程积极开展工作,生态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2012年,竹山县在造林绿化方面的资金投入及所达到的造林面积和质量均创历史。完成人工造林4.15万亩、“竹房城镇带”沿线山体景观造林0.5万亩;以东川苗圃、宝丰工业园苗圃为主,个体育苗为辅,完成大田育苗2000亩,其中精品绿化苗木1350亩;完成道路绿化350公里,其中省道110公里、县乡道55公里、村道185公里。
这一项项数据背后,是一片片绿色美景,更是全县人民切实的付出和不懈的努力。2012年3月,为加快推进 “竹房城镇带”生态建设,竹山县开展生态攻坚战,重点抓好各项林业工程的实施,积极推进道路、山体、村镇、庭院和景观五个方面的绿化工作。为打造路肩绿化与边坡绿化相结合、乔木绿化与灌木绿化相映衬、生态绿化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高品质生态示范路,该县对305、236省道、宝丰集镇至女娲山及产业园区路段进行了高标准绿化和补植造林,并对全县所有绿化断档路段全部补植造林到位,真正形成绿色通道。此外还完成了潘口水电开发区1000亩、宝丰女娲山景区140亩生态景观林建设及4处荒山山体绿化。对集镇和新型社区全面开展植树造林,对省道沿线的13个生态景观点进行了全面绿化。
造林好比前锋,护林则好比后卫。倘若只造林而不管林、护林,就难免出现“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尴尬和遗憾。林木经营管护,与植树造林同样重要。正因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该县在积极做好造林绿化的同时,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管护,不断巩固绿化成果。
通过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多形式防火宣传、严肃查处火灾案件等措施,将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内,全年没有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完成了182万亩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编制完成了《竹山县2010—2020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对工程项目占用林地,坚持做到提前介入,督促用地单位依法办理相关手续;严格执行木材采伐限额制度,人工商品材和农民自用材控制在采伐限额以内,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通过“清网行动”、“亮剑行动”等专项行动,全年共侦办涉林刑事案件16起,查处林业行政案件189起,处理违法行为人195人,案件查处率100%,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安全。
项目示范 发展林特产业
在做好造林护林等生态建设工作的基础上,竹山县按照绿色发展、项目兴县的总要求,始终做到“三手”并重,一手抓实施、一手抓储备、一手抓争取。认真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加强林业项目库建设,适时主动争取项目,着力培植示范样板。2012年,竹山县九女峰森林公园、圣水湖湿地公园成功晋升为国家级;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一批续建项目资金有增量、任务有增加、质量有提升;石漠化治理、中幼林抚育等一批新项目成功落户。
围绕“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目标,该县始终坚持稳步发展传统产业——肚倍,大力发展高效产业——核桃,引导发展适宜产业——竹子,着力推进林特产业基地建设。尤其在核桃产业基地建设上,按照市政府“四个百万”工程要求,结合秋冬农业开发,以“竹房城镇带”中的溢水镇、麻家渡镇为中心,坚持规模连片、集约经营,对基地建设统一规划设计、整地挖窝、调拨苗木、规范栽植、检查验收,在推进过程中,大力推行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农户的发展模式,让资金、林地、技术、品牌等生产要素充分集聚,发挥规模优势。吸引资金技术力量雄厚的宜昌东灵秀水核桃农民专业合作社来竹山发展核桃产业,该社投资480多万元在麻家渡镇店子街村成立了竹山县东灵清香核桃专业合作社,兴建了1000亩核桃高产高效示范基地。
全力做好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和林业大户的培植工作,该县新成立了5家规范化的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全县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达到30家以上,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创建示范县”。着力培植“自选项目、自购苗木、自主造林、自我管护”造林50亩以上的林业大户20名,使全县造林面积在50亩以上的林业大户达到200人以上,通过合作社和林业大户的带动,推动全县林特产业的健康发展。
激发活力 推进机制改革
为确保造林成效,竹山县积极探索,将改革创新作为加快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创新造林机制。对林业重点工程造林实行招投标制,确定有资质的造林业主承担建设任务。工程结算按照分阶段验收、付款方式,苗木栽植一年后经检查验收成活率达到85%以上才付清所有工程款,确保造一棵、活一棵。
创新建设机制。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结合配套改革,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全力做好林业建设主体培植工作。全县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三家(圣水公司、强生源公司、天新公司),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家。
创新工作机制。结合造林绿化和产业发展,重点兴办了文峰乡塘湾村500亩肚倍高产稳产示范点、双台乡500亩高效楠竹栽培示范点、潘口水电经济开发区1000亩生态景观林示范点、溢水东川1000亩珍稀植物园和精品苗木园示范点、麻家渡镇店子街至溢水镇燕子山一线万亩优质核桃示范园等五大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示范样板。这些示范样板的培植,带动了全县造林绿化和产业发展的深入推进。
2013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开局之年。新的一年,竹山县林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该县将坚持以绿色发展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基调,以建设美丽竹山为总任务,继续推动绿化造林、富民兴林、改革活林、依法治林、科技兴林五项重点工作,为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作出林业特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