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省市新闻
竹山建设“十星高地·秦巴强县”思考录之四:片区开发探新路
发布时间: 2013-03-15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今日竹山网(十堰日报)特约记者黄治荣 方荣华 通讯员 范珉


  镶嵌在苍茫葱郁秦巴山腹地的竹山,因山而钟灵毓秀,风光旖旎。
  这里,也曾为大山所困,发展滞后。绵延的大山,犹如一道屏障阻滞着竹山迈入“小康”的脚步。
  肩负超20万人的扶贫重任,竹山先行先试,探索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之路,为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积累经验。


  连片开发壮筋骨


  山岗茶园堆青叠翠,幢幢新房扮靓村落,入院道路纵横相连。随着九里岗“国家连片开发扶贫试点”探索实践,宝丰镇小堰、侯家湾、铧场、喻家塔和麻家渡镇罗家坡、柿树坪等6个贫困村搭上发展快车,山乡旧貌换新颜。
  “一年扶壮,两年见效,三年丰产”,圣水公司借力连片开发扶贫项目向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倾斜的支持,连片流转九里岗片区4500亩低效茶园,建起水塘、排水渠、喷灌等配套设施,聘请茶农科学管理,破解了投入不足、管理粗放、效益低下的难题,闯出了一条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之路。去年,九里岗片区流转的茶园大多迎来丰产期,每亩茶园年为茶农提供流转费、分红等收入千元以上。
  一花引来百花开。竹山接连实施贫困村相对集中的秦古镇大溪、苦桃河等片区连片开发,将其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突出特色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特色经济产业化、通村道路水泥化、人畜饮水安全化、村容村貌整洁化,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粉墙、黛瓦、绿树,按照水电路、沼气、绿化、文化广场配套标准,去年秦古镇大溪村借助连片开发村庄整治扶贫项目,47户村民在白竹路边建起新居,130户房屋整建一新,山环水绕的亮丽村镇变身为竹山“西部花园”。
  竹山放大片区开发聚合带动效应,建成九里岗现代农业、罗家坡休闲农业、燕子山农业综合开发等十大高效农业示范区,茶叶、油料、烟叶、蔬菜、林特等特色产业基地突破百万亩,特色产业带动8万农户年人均增收千元以上;新建、改造2万余套庸派房屋,竹房城镇带沿线崛起百里秦巴风情长廊。
  地处秦巴山腹地的竹山,受生产生活条件差、自然灾害多发、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影响,贫困人口仍占农村总人口49%。面对依然艰巨的扶贫重任,竹山巧借秦巴山片区扶贫东风,编制扶贫项目 329个、总投资300亿元,连片开发扶贫乘势再出发。


  聚力帮扶拔穷根


  安居、出行、用水等诸多难题,长期困扰着竹山农村发展,制约着农民脱贫。
  为让农民摆脱“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恶劣生存环境,竹山结合“一城两带”战略,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参与、群众主体”,整合扶贫开发、移民安置、地灾搬迁、危房改造等配套政策,帮扶农民搬下山、住路边、进集镇。三年来,全县扩容改造13个集镇,新建120个新型社区,集中安置、梯度迁移10万名农民,帮助他们搬下高山,移居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集镇、村镇、社区。
  “搬下山住上了楼房,还吃上了自来水,走上了水泥路。”楼台乡兴旺村陈兴财老人住进扶贫迁移安置区分外高兴。去年,楼台乡兴旺村实施迁移扶贫,帮助44户村民从高山上搬到公路边建起新房,硬化安置区水泥路2.5公里,修建饮水蓄水池3座,铺设饮水管道7000米,让贫困农民告别了肩挑背扛的生活。
  扶贫扶到农民心坎上。竹山整合扶贫开发、通村道路、人饮安全、土地整理等惠农政策、项目,修建通村水泥路2400公里,建成集镇水厂18个、村级水厂125个,加固病险水库31座,治理中小流域21条,改造低丘岗地6万亩,完成“三改一建”4万多户,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县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农村饮水村村通”,农村沼气普及率达40%以上。
  真情扶贫不让一个掉队。因地处偏僻、山高路远,竹山有60个偏远特困村很少享受政策、项目的扶持,人均收入低下,公共服务落后,80%农户还住着危旧土房,就医难、上学难较为突出。今年起,竹山把帮扶20个边远极困村发展列为十件实事之一,实行“极贫重扶”,即县财政为每个边远极贫村连续三年给予资金扶持,由县领导带领相关部门入村,解决困难群众行路难、住房难、吃水难。
  竹山尝试的“极贫重扶”,将通过三年不懈努力,让60个偏远特困村消除贫困、同奔小康。


  扶贫到户闯富路


  “一年种香菇收入3万多元,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得胜镇八道关村曾经的贫困户陈卫东,如今挺起了腰杆儿,说话底气十足。
  “白天烧干锅,夜晚顺墙摸,冬烧圈圈火,夏吃洋芋果,出门靠双腿,四十八道河”。这首打油诗曾是八道观村贫穷落后的真实写照。去年,八道观村被定为“扶贫到户”试点,县里按照“瞄准对象、区别政策、补助到户、受益到人”的扶贫思路,为贫困户免费送技术、菌种,扶持他们种香菇。当年,村里成立香菇合作社,150多户农户种香菇增收400万元,70户农户改造了农房,新建庸派房屋。
  “扶贫到户”模式从薄弱处发力,避免了扶贫资金、项目使用不当和非贫困对象受益,真正让贫困群众受益。县里为贫困户建档立卡,对20.5万贫困人口实行动态管理,扶贫资金、项目直达到户。五年来,全县有5万贫困户直接受益。
  “扶贫先扶智,惟有脑袋富,才能拔穷根闯富路!”县委书记佘立柱如是说。竹山建起驾驶、家政服务、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在254个村设有农家书屋、农民转移培训中心,“深锁”大山的贫困群众迸发出求知、求富的强烈激情。
  荣获全省十佳“雨露基地”的竹山县职业技术教育集团,以制造业、服务业和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每年培训转移贫困户、新增劳动力和青壮年劳动力近2000人。县里还整合农业、劳动部门政策、资金,每年开展茶叶、肚倍种植和水产养殖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万余人次,全县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5万人,实现了“培训一人、脱贫一户”。
  针对贫困群众想致富苦于无产业、无资金难题,竹山成立了14家农村扶贫互助社,县里在每家互助社注入15万元扶贫资金,为贫困户发展致富项目提供周转资金。城关镇高家庄村扶贫互助社成立后,70%贫困户入社,募集互助资金21万元,社员借贷19万元用于发展茶叶、蔬菜和畜禽养殖,带动户平增收500元。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