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 彭 飞
悠悠汉水,巍巍武当,绿水润泽,青山环抱。
坐落在鄂西北这块美丽土地上的十堰,拥有天下第一仙山武当山和令人心驰神往的秀丽汉江,生态资源得天独厚、物华天宝。
从汽车产业一主独大到多元化产业格局逐步形成,十堰的决策者们把准时代脉搏,主动追求转型发展,完成一次又一次华丽转身。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十堰市把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生命力,响亮地提出了打造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宜人宜居生态城、构建南水北调生态屏障、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等一系列宏伟目标。
回望发展历程,一座城林相映的魅力新城已经诞生……
生态立市夯基础
“十堰最大的优势是生态,十堰的发展要着眼于人、社会与自然的全面协调。”从“十五”期间开始,市委、市政府就提出“生态立市”的发展思路,以生态为导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五”以来,十堰市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力度,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04年,十堰市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整体通过国家考核验收,列入第三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5年,十堰市城区及六县市整体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成为继内蒙古呼仑贝尔市后全国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8年十堰的决策者果断提出“三城”联创,历时3年,2011年创卫工作获得成功,十堰市成为继宜昌之后省内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城市。2011年12月,十堰市先后获得 “全国十大低碳城市”、“联合国环境署中国区环境规划优秀示范城市”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十堰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坚持不懈建设秀美山川,巩固强化生态优势,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率、水源水质、空气质量、居住环境质量等各项指标不断提升。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十堰市森林面积达1843万亩,居全省市州首位,城区森林覆盖率达56%,名列全省第三,绿化率达45%;汉江干流十堰段、丹江口水库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国家地表水II类标准,1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47天……
如今,行走在十堰大地的角角落落,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林更密了、空气更清新了,生态建设让这座汽车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更加生机勃勃。
今年刚退休的市民张先生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以前臭味刺鼻的百二河,如今成了我们茶余饭后、工作之余散步聊天、锻炼身体的好去处。”像百二河综合治理工程一样,近年来十堰先后大手笔实施的神定河污水处理、四方山植物园建设等一批生态保护工程,赢得了市民交口称赞。
清水北送迎机遇
作为国家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十堰既承载着为首都人民供水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又肩负着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重任。对十堰来说,南水北调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如何在生态保护中巧借机遇,寻求发展,成了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
2011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丹江口库区视察时一再嘱托:“南水北调一定要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确保库区永远是一库清水,实现调水区与受水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借助南水北调的东风,十堰把生态保护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把抓好生态保护与转变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与保障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对十堰而言,抓生态环保,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就是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市委书记周霁的话掷地有声。
一批污染严重的矿产企业被停产整顿,一批重大项目被限批,多个污染严重的拟建项目被拒批;先后新建多座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先后完成了对东风公司多氯联苯1号、4号填埋区危险废物的安全转移处置,消除了丹江口库区最大的环境隐患;环保执法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全面推进……
短暂的阵痛,却迎来无限生机与活力。近年来,十堰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连年超额完成,大气质量逐年好转,水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农村和城市生态环境大大改善,生态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作用日益显现。一批批产能落后的项目相继淘汰,一家家企业主动创新科技、扩能升级……
生态保护带来环境优化,环境优化提升城市魅力,成就投资洼地、催生经济高地。三环专汽10万辆整车扩能、东风小康30万辆发动机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大运汽车、苏酒集团相继落户十堰,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晋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风公司与沃尔沃成功牵手,以武当山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业影响力日益增强……
聚力奋进正当时
去年11月,一位摄影爱好者在汉江河畔拍到一群罕见鸟类,后经专家证实,该种鸟类名叫赤麻鸭,2000年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珍稀候鸟此次现身汉江,与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关系甚密。
这是十堰深入推进生态立市,生态建设硕果累累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十堰立足山水优势,巧做山水文章,把绿色发展作为跨越式发展的新动力源和新支撑点,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多样性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色调。
省委书记李鸿忠对十堰发展曾作出指示:“十堰的山水,要做美,做绿。这些绿水青山,绝不能先粗放后集约,不能先污染后治理。要体现科学发展,一步到位,做成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基础已经筑牢,航向更加明确,在生态保护中聚力奋进、加快发展正当其时。十堰先后实施的“一城两带”(区域性中心城市、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宜人宜居生态城建设等战略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市委市政府先后授予郧县“十堰生态滨江新区”、丹江口“中国水都 . 十堰龙头”、房县“‘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 ”战略旗帜,“一核多支点”的城市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顺应绿色发展理念,十堰深入开展“三违”整治、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重大活动,即将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等系列活动。这一项项立足实际、放眼长远的战略举措和重大活动,必将为十堰生态文明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
生态理念赢民心
“孩子,草坪不能踩,树枝不能折,它们是城市的衣服和帽子,就像你穿了衣服就不冷了,我们的城市穿衣戴帽才会健康漂亮……”这是在人民路的人行道上,一位妈妈对5岁儿子说的话。
如今,保护生态、爱护环境已经不仅仅是执政者的执政理念,更成为每一个车城市民的生活理念。
在2月21日召开的市委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周霁铿锵有力地强调:“要坚持一手抓生态建设、一手抓人文提升,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努力打造宜人宜居宜业宜旅的良好环境。要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好山体、水体和人居环境,增强十堰吸引力;强化人文支撑,提升十堰软实力。”
3月2日,市四大家领导与近3000名热心市民齐聚生态滨江新区,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当天完成植树总面积5200亩。
3月13日,《十堰日报》与秦楚网同步刊发郧县白浪镇农民杜金泉扎根深山29年,义务植树7000多亩、10万余棵的感人事迹,被读者和网友传为佳话。
3月15日,丹江口市丁家营镇斥资近6万元,历时半个月,成功为一棵约500年的古树“搬家”。消息一经发出,就赢得无数十堰读者和网友拍手称赞。
数据显示,2012年十堰市义务植树达到1073万株,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107.3%,城区完成32万株。今年,城区计划完成全民义务植树35万株。
守住生态,我们才有美好明天。展望未来,一幅“城在林中,水绕城行,山水交融,人在其中”的城市发展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