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省市新闻
“十星”创建模式解读②:常创常新 “十星”捧出“幸福星”
发布时间: 2013-04-17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编者按:文明催生新风,“十星”凝聚民心。20年来,竹山在探索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 让“十星”创建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响亮品牌。新形势下,“十星”创建抓什么、怎么抓?如何在与时俱进中深化、在常创常新中升华?竹山20年的不懈探索、20年的生动实践,给我们带来了深刻启示,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经验。今日推出“竹山县‘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模式系列解读”第二篇:《常创常新,“十星”捧出“幸福星”》。敬请读者关注。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杜虎 杨超 特约记者方荣华 黄治荣

  生机盎然的特色产业基地、鳞次栉比的秦巴庸派民居、整洁亮丽的乡村院落……踏上秦巴山腹地竹山这片热土,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欣欣向荣的画卷。
 
  “十星”创建在竹山已走过20个年头,岁月的流逝没让“十星”有半点褪色,家家户户门楣上高挂的“十星”牌依然鲜艳夺目。历经20年风雨洗礼,“十星”创建为何还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十星’创建之所以始终保持着旺盛生机与活力,是因为紧扣了时代发展的脉搏,顺应了农村发展的新形势,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意愿。”竹山县委书记佘立柱道出其中奥秘。

  20年的坚守很难,创新和发展更难。为确保“十星”创建始终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竹山县先后11次调整、充实、完善、提升“十星”创建的内容和标准,始终让每颗星与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息息相关,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紧密相连,与群众求知求乐求富求美的愿望“星”心相印。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民群众面临做义务工、缴“三提五统”等诸多义务,义务多、权利少、情绪大。为增强群众的集体主义意识,竹山县通过引导群众争创义务星、五爱星、计生星、法纪星等来增强约束力,又通过给予“十星级文明户”优先招工、转干、入伍等政策优惠来增强“十星”创建的吸引力,从而激发广大农民的创“星”热情。

  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产生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十星”,其创建内容、创建标准、激励机制在农村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中,逐渐显得不合时宜、力不从“星”。如何让“十星”创建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破解难题,惟有创新。竹山与时俱进,实施“信用、扶贫、生态、文化、平安、健康”六大工程,将“十星”内容调整为致富星、生态星、道德星、信用星、科技星、法纪星、计生星、文教星、团结星、健康星,把致富星放在首位,形成以“致富星为统领、一星带九星”的创建格局,将农民创星过程变成创业致富过程。

  无论形势怎么变化,竹山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作为“十星”创建的主体。他们根据群众所需所盼,为群众量身定制“十星”创建内容、创建标准、激励机制。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后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农民在走向富裕的同时,开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感。于是,竹山县把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社会和谐等作为“十星”创建的重中之重,再次将“十星”创建内容调整为致富星、道德星、信用星、法纪星、计生星、义务星、卫生星、科教星、文体星、生态星,并把道德星放在突出位置,形成“以道德星为基础、一星促九星”的创建局面。幸福在哪里?“幸福在十颗星里、在争星创星的过程里”,成为竹山群众提升幸福指数的新实践。

  从“十星”创建之初的争荣誉,到以“致富星为统领、一星带九星”,再到“以道德星为基础、一星促九星”,竹山县不断激发农户“创星就是创业、追星就是追求幸福”的创建热情。

  “一家出了三个老板!”溢水镇东川村陈必国父子三人同心创星致富,年收入15万元以上,让村民刮目相看。

  2009年“十星级文明户”评选,靠种地勉强为生的陈必国没能评上“致富星”。深受触动的陈必国,用新建房屋作抵押,贷款购买装载机,从小项目入手,参与镇内工程建设。不久,他将在外打工的两个儿子劝回家:一个跑运输,一个采砂石。去年,“十星级文明户”评选会上,他不仅捧回了金灿灿的“十星”匾牌,还成了村里“致富星”示范户。

  为使“十星”创建成为群众的一种自觉行为,竹山县在创新“十星”创建激励机制上下工夫,让更多群众享受“十星”创建带来的实惠,让群众从“十星”创建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在一次次深入基层调研后,去年,竹山县人大常委会出台《“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管理办法》,建立了设星、创星、评星、授星、管星、用星等完备的制度体系,使“十星”创建更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推行“3+X”激励机制,固化3颗基础星、7颗激励星。3颗基础星,即道德星、法纪星、卫生星;“X”为激励层面的7颗星,每颗星对应配套相关奖励政策。在获得3颗基础星后,评上其它星即可获得相应的政策激励;获得的激励星越多,得到的奖励和实惠越多。

  比如,获得“3+信用星”的农户,将获取银行贷款信用等级证及相应授信额度,且利率低于普通标准;获得“3+生态星”的农户,将优先享受庭院经济、退耕还林、生态产业政策扶持等;获得“十星”的农户,除享受所有惠农政策外,还将在相关窗口行业开辟的“十星户绿色通道”中,享受最便捷、最优惠的公共服务。

  宝丰镇上坝村村民喻允海、喻允明兄弟,是镇上有名的养鸡大户。他俩合伙创办的养鸡场,蛋鸡年存栏量1.5万只、年产值260万元。每到急缺资金的关键时刻,兄弟俩凭借“信用星”,就能及时获得贷款解决燃眉之急。据喻允海介绍,农商行三年贷款73万元,帮其养鸡场渡过难关,让存栏量、年产值增长了三倍多。享受到“十星级文明户”在贷款方面的优惠政策,喻允海兄弟俩成为村里创业致富的榜样。

  如今,竹山县有73035户农户因信用星而受益,共获得银行贷款5.78亿元。同时,竹山连续多届获得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

  “建立‘3+X’激励机制,是针对群众存在的差异化现状,推行星级化管理、层级化创建的一项创举,它满足了不同层次农户的创建需求,让群众在参与‘十星’创建中普得实惠,以创建的成就感增强了创建信心、激发了创建热情。”省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刘玉堂如是评价。

  竹山县每年还从“十星级文明户”中遴选出优秀代表授予示范户,县委、县政府为“十星级文明示范户”颁发荣誉证书并予以奖励,其子女可享受中考在县内就读加5分、县内景点旅游门票5折及在县市级医院住院不受起付线限制等优惠政策。

  为避免创建活动陷入“单打独斗”的局面,竹山建立完善农户创星、部门结对帮建、干部帮扶创星工作机制,91个县直单位与全县254个村结对共建,43个职能部门对口帮扶农户创星,合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县级领导亲自问“星”研“星”,县直部门倾力帮“星”用“星”,乡镇村组合力评“星”护“星”,广大群众奋发争“星”创“星”,全民携手点亮“十星”。

  潘口乡潘口河村发展的3000亩板栗基地,一部分农户因种植技术和管理跟不上,致使种植效益不高。去年起,全国文明单位市供电公司、县投资开发公司帮建潘口河村,将帮扶重点放在“发展星、致富星、科教星、文体星”等方面,投入50多万元新建十星文化广场,安装路灯41盏,修建4公里入院水泥路,帮助发展500亩优质核桃基地,使该村迅速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十星”创建,历久弥新。20年创建历程,是始终如一的坚守过程,也是持续不断的创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竹山人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环境越来越美,民风越来越淳朴。“十星”点亮了满天星光,竹山人从“十星”创建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颗“幸福星”。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