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省市新闻
“十星”模式解读三:积淀升华 “十星”孕育“文化星”
发布时间: 2013-04-19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 杜虎 杨超 特约记者 方荣华 黄治荣

  “歌儿一唱开了言,我把‘十星’来宣传。首先来说致富星,发家致富是关键。家用电器样样有,银行里面有存款;产业项目建起来,人平一亩经济园;人均收入过五千,小康生活定实现。”

  每当夜幕降临,竹山县宝丰镇施洋路社区中心广场彩船队演唱的《十星歌》,吸引着数千名群众观看。演唱这首《十星歌》的,是被群众誉为“深山民间歌王”的宝丰镇退休干部王义富。20年来,他义务创作、演唱《十星歌》、《和谐文明新村歌》、《十劝郎君莫赌博》等作品,宣传新政策、讴歌新时代、歌唱新生活、传播新风尚。

  像王义富一样,竹山县一大批乡村文化“义工”植根群众,以乡村文化阵地为依托,常年举办“十星歌”演出、农民文化节、民歌擂台赛、农民运动会等文化活动,催生了富有乡土气息的“十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如今,走进竹山城乡,浓郁的“十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无论是门楣上悬挂的“十星”牌、门上张贴的“十星”春联,群众评“十星”、敲锣打鼓送“十星”、传唱“十星歌”,还是村院“十星文化墙”、“十星级文明户”风采展、代表人文精神的村标,都如沥沥春雨般滋润着农民的心田。

  “争得十颗星,荣耀满门庭;丢掉十颗星,无脸见乡亲。” 20年的磨砺与积淀,以“十善十美、十星光荣”为核心的“十星”文化流淌在群众的血脉里,根植于群众的心灵深处,崇尚“十星”成为农民最朴实的价值观。如今的竹山人视“十星”为荣耀,交友婚嫁看“十星”、合作创业看“十星”、经商贷款看“十星”、评先表模看“十星”。

  “星”以载道,“文”以化人。全县近百个“十星”道德讲堂,传递着追星树德、明礼向善的正能量。在“十星”文化的感召下,竹山在劳务输出大乡镇成立近百个留守儿童托管中心,1300多位“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全县涌现出了“全国美德少年”徐航、“最美姑娘”周丽等一大批道德典范。一个个文明标杆、一个个美丽故事、一次次道德实践,折射出“十星”文化的深远影响,彰显了文明竹山的道德高度,展示了大美十堰的崭新风貌。

  “让幸福竹山更加文明,让文明竹山永远幸福”,这是竹山“十星”创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十星”创建滋养了文明、孕育了文化,引领了和谐淳朴、友善守信、扶贫济困的文明新风,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十星”创建的20年间,竹山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翻了20倍。

  “十星”给力农村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竹山县科学设置的十颗星,涵盖农村工作的各项内容,成为开启农村发展的“金钥匙”。通过“致富星”的创建,竹山发展以茶叶、烟叶、蔬菜、肚倍、核桃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100万亩,以农业产业基地为“车间”的400多家企业遍布城乡,特色产业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70%,带动10万农户增收致富。通过“卫生星”的创建,全县各村都成立了环境卫生协会,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处理体系,配备完善卫生保洁基础设施,农村卫生保洁步入常态化。通过“文体星”的创建,全县中小学全部消除了D级危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9%。通过“道德星”、“团结星”、“法纪星”等创建,营造了安定祥和的治安环境,人际关系和谐和睦,干群关系紧密融洽,竹山也因此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平安县”。

  “十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新型农民。“过去,虽然生活富裕了,日子过得并不快乐;如今,年年争得十颗星,才让我感到幸福。”摘得“十星”的擂鼓镇烟墩梓村村民顾良文发出由衷感慨。2005年,村里评“十星”,有钱不愿帮助他人且为小事与别人闹纠纷的顾良文,因而丢掉了道德星、法纪星、团结星,心中很不是滋味。此后,他常到福利院照看老人,帮助20多位村民走上致富路,连年被评上“十星级文明户”。

  竹山县深入持久的“十星”创建,提升了农民致富本领、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培育出10万多名有文化、讲道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催生了4万多个挺起农村发展脊梁的农民经营主体。“家家户户创十星,增收致富最要紧;产业项目选得好,住房改善收入高;劳动技能多掌握,致富路上带头跑。”竹山人用脍炙人口的顺口溜诠释了新型农民“富而创星”的内涵。

  “十星”创新了社会管理。竹山“十星”创建吸引着群众广泛参与,让他们在参与创建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过去迷恋赌博、无心谋发展的深河乡移民王文全,看着邻里门楣上的“十星”深感惭愧,弃赌创业走正道。他在潘口水电站库区发展网箱养鱼致富,力争年产值达到30万元,决心捧回“十星”。竹山探索建立了三级联动、三调对接、三员协管等社会管理模式,镇引导、村主体、户参与的农村环境卫生长效机制,以及党员“一诺三评创十星”的创建机制,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多次被评为国家、省、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

  “十星”破解了移民安置难题。近年来,竹山县兴建潘口、小漩、龙背湾等水电站,全县搬迁安置移民3.5万人。面对全新的环境、全新的生活方式,不少移民一时难以适应。如何帮扶移民发展,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确保移民安置区长治久安,成为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2010年,竹山在移民安置区推进“十星”创建活动,推动移民群众除陋习、树新风、谋发展。三年间,移民生活方式悄然发生变化,居住环境也变得更加优美,3.5万移民实现了在和谐中迁移、在迁移中发展的目标。竹山县以“十星”创建推动和谐移民的经验,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

  “十星”统筹了城乡发展。竹山将“十星”创建融入新农村建设,推行“十改十建创十星”,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向农业农村,帮助农民培植绿色致富产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速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了“十星”创建水平。通过“十改十建”,即按照生态家园建设标准改房、改水、改电、改路、改厨、改厕、改圈、改晒场、改花坛、改垃圾池;建村级办公场所、党员群众创业培训中心、十星农民广场等覆盖城乡、综合配套、高效便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激励农民创“十星”。竹山县改造、新建2万余户庸派民居,建成100多个文明示范村院,4万农户住进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新型社区,水泥路修到家门前,公交车开到村头,广播电视信号到院入户,卫生室、图书室、健身广场建在身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低保救助惠泽千家万户……乡村美起来,腰包鼓起来,生活乐起来,“十星”引领着竹山农民大步走在富裕和谐的文明之路上。

  20年,竹山县“十星”创建,在坚守中积淀,在积淀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升华。“十星”创建育民、创建惠民的理念,城乡一体、共创共建的机制,创评结合、动态管理的方式,为竹山探索出了“五个文明”扭起来抓的新载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虚实结合的新方式,培养新型农民的新路径,创新社会管理的新平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抓手,让竹山“十星”创建的功能日益凸显。

  “十星”托起竹山梦,一曲高歌车城新。昨天,“十星”照亮了竹山农民的精神家园;今天,“十星”创建谱写了竹山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篇章;明天,“十星”创建必将开启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十星文明高地的新征程。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