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蓄水之际
8月15日湖北日报头版版面图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唐晓安 通讯员 曹明权 王世昌 严谨
“看!水位涨了!”昨日,丹江口大坝坝顶,当地居民王东指着大坝迎水面标尺说。
半月前记者来过坝顶,笔记本上还记着146米,如今已变成147.84米。“大坝加高工程已于今年5月完工。现在库区清障已基本完成,汛后试蓄水已进入倒计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黄秋洪介绍。
俯瞰壮阔的库水,湛蓝无垠,远山郁郁葱葱。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开工近10年了,作为核心水源区的我省,作出了怎样的努力?
为了南水北调,再大的事也是小事
车过汉十高速郧县收费站,高出头顶约三层楼的172米蓄水标志提醒我们,这块十堰市民多年的菜园子,明年将永沉江底。
9日,记者来到已关停多年的郧县造纸厂,建筑物已清理完毕,污染的土壤也已挖走。谈及造纸厂,正在地里劳作的李女士叹息:“造纸厂是我们1000多人的饭碗,我在造纸厂干了20多年漂白工。为了南水北调,工厂被关了,许多家庭生计断了,我只有四处打零工……”
为了一库清水,我省各级政府和十堰广大群众经历着同样的痛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开工建设以来,共关停十堰境内“十五小”企业329家,迁建125家,6万职工下岗。同时,十堰拒批160个可能有污染的项目,每年仅此直接减少财政收入上十亿元。
收入减少了,开支却增大。郧县移民局局长邓兴忠介绍:“南水北调,关键在移民。移民有多难?没做过的人是无法体会的。除了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足额兑现国家政策,每外迁一个移民,地方政府还要支出6000元。全县为此支出2亿多元。每内安一个移民,地方政府还得负担基础设施和土地治理费2.5万元。全县为此支出7亿元。”据此估算,十堰18万移民搬迁安置,补充性支出超过20亿元。
在“天下第一难”的移民工作中,十堰有马里学、程时华、刘小平、谭波、刘峙清和陈平成6名干部,牺牲在移民工作一线。
但十堰人民深知,对南水北调这项宏图伟业来说,自己再大的事也是小事。
为了清水北送,再小的事也是大事
郧县造纸厂附近,有个远近闻名的“黑水塘”,曾积淀满池污水。10日,记者看到,池底的黑土已搬运上山,池里重新蓄满清水。池塘治理时使用的6台挖掘机和一堆抽水管还摆放在路边。
郧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方周圆说:“去年底以来,我们全面清理170米水位线下的地域,对郧县造纸厂等36处挖地三尺,清除所有污染土壤。对坟墓、医疗机构、屠宰场、兽医站等容易产生传染性病菌的地方,全面消毒。”
对十堰境内的大小河流进行治理,近3年来,省及十堰市有关负责人先后100多次率住建、水利、环保等多个部门负责人赴京争取治污项目。也许是跑得多了,说得多了,有些专家不胜其烦。有人说:“对于290亿立方米的库容来说,十堰沟沟汊汊那点污水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况且水有自净功能,即使有点污水,流经1000多公里之后也就自然净化了。”
然而,省委、省政府和十堰市各级党委、政府深知,确保一库清水北送,再小的事也是大事。
“确保一库清水送北京,是十堰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治污的事,给钱,我们干;不给钱,我们也要干!”十堰市委书记周霁的话掷地有声,全市人民的行动实实在在。
十堰住建委副主任张丙申算起治污账:“十堰现有3个污水处理厂对城区污水进行入库前处理。由于目前雨水污水合流,丰水期超出了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必须进行雨污分流。目前已建主支管网384公里,总投资4.7亿元,其中只有104公里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项目。下一步,还需新建、改造污水处理主支管网1106公里,但仅有67.9公里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项目,缺口资金11.75亿元需要自己想办法。”
雨污分流,污水进行处理,雨水直排水库。为了保证雨水在流淌过程中不受污染,十堰决定对城区5条河进行清淤和绿化。专家实地查勘发现,这5条河需清除淤泥800万立方米,需投入近3亿元。这还不包括景观工程建设。
为了服务国家建设,十堰不等不靠,咬着牙关迎难上。今年春节,几百名党政干部都在清淤一线度过。
目前,清淤工程已接近尾声,资金全部由十堰自筹。
为了清水永续,再难的事也要办好
武当山特区有个远近闻名的白鹭岛。这个小岛以前没有名字,现在大批白鹭在此聚集,人们便取了这个名字。
11日,记者乘船来到小岛上。郁郁葱葱的丛林之上,成千上万只白鹭漫天飞舞,与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构成色彩斑斓的天然画卷。
白鹭岛,是水源区生态建设最直观的反映之一。
南水北调,持续靠生态。十堰为此确立了“生态立市”战略:全面实施综合治理,强力推进生态建设。
然而,这项战略的实施绝非易事:关停300多家企业,直接导致数百位业主投资一夜之间付之东流,数万名职工下岗失去生活依靠;控制农药、化肥使用,直接导致200多万农民收入减少;禁止砍伐树木,改用新能源,需改变库区人民千百年形成的生活习惯。
十堰市长张维国说,面对“国家使命”,十堰义无反顾。
为了加强生态建设,自2000年以来,十堰13年间完成荒山造林191万亩、退耕还林220万亩,建成国家省市三级保护区22.4万公顷,有效管护森林1059万亩,活林木蓄积量达到637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3%。
为了防治点源污染,全市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对5家矿产企业停产整顿,将所有“十五小”企业和污染企业强制关闭,对所有污染风险项目拒批。
为了降低面源污染,全市推广有机肥、沼渣沼液应用,全面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积极控制农业残留物污染。湖北郧府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堂伍说:“我们聘请省农科院专家参与研究和推广生物农药——无农药种植技术,如用辣椒杀灭害虫,保证库区水质安全,确保库区生态环境安全。”
由于水源保护要求严、标准高,生态建设需要大量、长期投入。市环保局总工程师王子捷说:“‘十一五’期间,全市用于南水北调的环保投入约23亿元,其中13亿元是国家投入,其他10亿元皆由市政府投入和企业自筹。‘十二五’以来,十堰在环保方面又投入了5个多亿。这些投入只是刚刚开始。”
周霁说,生态建设不是一时之功,而是永久之责。全市上下正在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健全长效机制,着力保障生态安全,努力把南水北调库区建设成为“绿色走廊”、“清水走廊”,努力把十堰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正确的决策,扎实的举措,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当前,十堰32个水环境监测断面,31项指标均常年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