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根据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建设中的引领、助推和支撑作用,市委、市政府决定用三年左右时间,重点实施党政人才活力工程、人力资源优化工程和市场主体人才培育工程等三大工程,采取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加强人力资源基础性建设等三项保障措施,用人才构筑发展新优势,努力将十堰建成一个区域性人才高地(简称“3331人才工程”)。今日起,本报对《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建设人才成长工程(“3331人才工程”)实施方案》进行解读,敬请读者关注。
高质量大规模培训干部。一是实施干部教育培训“走出去”战略。在市外、省外、国外先进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分期分批举办党政人才和事业单位专业干部外训班。每年组织200名左右市管县级领导干部到发达地区或国外进行各类培训,三年培训不少于500名;大力选派干部到经济发达区、人才密集区、对口协作区挂职锻炼或跟班学习;在高校或专业培训机构举办各类有针对性的培训班,有重点地对全市45岁以下的干部进行培训。二是深化完善领导干部“周末大讲堂”活动。邀请国内外名家、大家举办高层讲座,邀请市内“一主多元”产业相关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实践经验丰富的干部演讲授课,把参学对象向科级干部延伸。三是加大网络自学平台建设力度。优化“十堰市武当数字化选学城”硬件系统,围绕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设置课件并与毗邻地区联网共享;加强干部选学考核管理,完善学分制管理办法,扩大参学面,提高学习实效性。四是推进党校教育培训内容和方式改革创新。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把建设现场变成课堂,把发展素材变成教材,把实践者变成教育者。
广视野超常规选用干部。一是围绕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建设总体目标优化干部布局。
贴紧国际商用车之都、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区域性交通中心、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重要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十堰生物产业园7项重点任务,明确牵头责任部门,集中调整选拔一批专业型干部充实到责任部门,同时依托省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选聘组成7个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组,形成“责任领导+专业型干部队伍+专家组”的工作团队,对“三国两区一基地”的建设内涵、实现途径等开展战略研究并组织实施。二是完善干部竞争、交流机制。规范完善“跨单位、跨系统、跨身份”竞争选拔科级干部并向县级干部延伸,市直空缺中层干部岗位原则上实行竞争上岗。每年在市县之间、市直部门之间、市直部门和县市之间交流一批县级干部,同一岗位工作满10年以上的干部原则上进行交流。对市直各部门人才紧缺的岗位,在全市范围内统筹选调,做到人岗相适,重点交流一批从事财政、审计、规划、城建和行政审批等关键岗位的干部。三是加大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深化“招硕引博”和“年轻干部成长工程”,每年从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干部、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培养对象中选派100名左右下基层、驻企业,接受基层锻炼、传播先进理念、研究发展课题、培养后备人才,三年共选派300名以上。同时,注重发挥其他年龄段干部,包括非领导职务干部的积极作用。
重考核树导向管理干部。一是全面推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工作。建立完善市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以完善领导班子进位考核、年度考核、调研考核,以及对一些重点单位、重点地方、重点事项、重点项目组织专项考核“四个考核”为抓手,强化结果运用,探索加强领导班子经常性建设和领导干部日常管理的长效机制。二是树立科学的用人导向。遵循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以德才素质评价为中心,建立健全履职尽责考核评价体系,严格考评奖惩。在考核中既注重民主测评、满意票得票率等主观性分值,又强化工作实绩考评的权重,树立“以实干论业绩、从业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的用人导向。(记者陈立波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