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统计局<?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006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发展战略不动摇,主动应对宏观政策调整、市场竞争加剧、战胜了持续干旱灾害等多种困难,全县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
2006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6209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747万元,同比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47318万元,同比增长22.1%;第三产业增加值58027万元,同比增长9.6%;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7.3∶26.3∶36.4调整为35.0∶29.2∶35.8,第二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上升了2.9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长8.1%,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增长10.8%,房地产业增长12.3%,其他服务业增长9.3%。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1.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2.2。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2.9%,衣着类价格上涨4.9%,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6.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10.4%,交通通讯类下降1.9%,居住类价格上涨2.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2%,涨幅比上年回落3.9个百分点。
年末全县从业人员20.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 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万人。按产业分,第一产业11.4万人,第二产业2.4万人,第三产业7.1万人。据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全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3156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上升0.1个百分点。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0045元,职工年平均工资指数为110.91。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提高,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不牢;工业经济规模小,产品竞争力不强,原材料和燃材料的价格压力更加突出;粗放式经营亟待改变;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等。
二、农 业
农业农村经济在面对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保持了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9.28亿元,实现增加值5.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8%。农村居民纯收入2077元,比上年净增202元,增长10.8%。全年外出劳动力 8.15万人,比上年增加0.65万人,实现务工收入 5.2亿元,比上年增长 13%。
农作物播种面积107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71.9万亩。烟叶播种面积1.9万亩,药材3.3万亩。全县茶叶面积已发展到10万亩,其中新增投产面积2万亩,特色产业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出来。